第3章

剁肉声咚咚作响,混着窗外的蝉鸣,忽然让小满想起九岁那年的暴雨夜。父母为了夜市摊位的租金争吵,父亲摔门而去,母亲红着眼眶给她包饺子。案板上的虾仁混着雨水,饺子煮破了三个,母亲却笑着说:"破的饺子留给妈妈,小满吃完整的。"

"怎么发呆了?"母亲递来竹筷,"尝尝这个。"

小满抿了口骨汤,鲜香里带着若有若无的清甜。母亲往馅盆里撒了把晒干的桂花:"这是你外婆教我的,她说花能解腻,还能守住春天的味道。"

馅料在母亲掌心团成圆球,突然滚落在地。母亲慌忙去捡,露出藏在袖口里的伤疤——蜿蜒如蜈蚣,从手腕延伸到肘部。"这是......"小满想问,却被窗外的叫卖声打断。

"收废品喽!高价收旧家电!"

母亲脸色骤变,手中的擀面杖"哐当"落地。记忆突然被撕开缺口:十二岁生日那天,父亲偷偷卖掉家里唯一的彩电给她买钢琴,母亲举着擀面杖追出三条街,最终蹲在马路边哭着说:"我能再给人做十桌席,可小满的童年回不来了。"

"妈,您胳膊上的伤......"

母亲低头搅馅,桂花随着漩涡旋转:"那年煤炉爆炸,老苏把我推出去,自己......"她忽然剧烈咳嗽,眼中的泪光在晨光中格外刺目。

小满扶住母亲,看见窗台上的铁皮饼干盒。掀开盖子,里面整齐码着粮票、奖状,还有张泛黄的《下岗职工安置协议》。协议右下角的日期是1998年3月15日——她永远记得那个黑色星期五,母亲在厨房切菜时突然晕过去,菜刀在案板上划出长长的裂痕。

"其实你爸爸啊,"母亲舀了勺馅料尝味,"年轻时连土豆丝都切不好。"她从饼干盒底抽出张照片:二十岁的父亲系着歪歪扭扭的围裙,案板上堆着粗细不均的土豆丝,背景里的蜂窝煤炉冒着黑烟。

"那时候追我,天天往国营饭店送他种的番茄。"母亲指尖抚过照片,"有次我故意说他切的土豆丝比火柴棍还粗,他就在路灯下练了整整三个月,最后能把土豆丝穿进针眼里。"

馅料调好时,窗外的夕阳把厨房染成蜂蜜色。母亲往馅盆里滴了三滴香油:"这是你外婆的黄金比例,三滴不多不少,就像爱要刚刚好。"

小满忽然想起,每次她工作到深夜,母亲总会发消息说"别太累,三分努力七分休息"。原来父母早把生活智慧揉进了每道菜里,用锅铲翻炒出人生的火候。

晚餐时,母亲包的三鲜饺在蒸锅里鼓起圆润的肚子。咬开面皮的瞬间,虾仁的鲜甜、猪肉的醇厚、桂花的清香在舌尖炸开。父亲当年说的"食物能治愈人心"突然有了具象化的注解——这不是简单的味觉享受,而是三代人用时光熬煮的情感浓汤。

收拾厨房时,小满发现母亲的笔记本掉在案板下。翻开最新一页,上面写着:"今天教小满调三鲜馅,她放盐时手抖了。我没告诉她,当年老苏第一次做馅,把糖当盐放,咸得我们俩抱着水缸喝了半夜凉水。"

窗外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母亲跟着节奏哼起歌。小满忽然意识到,父母的爱情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在柴米油盐中把对方的喜好刻进骨髓,在岁月长河里将彼此熬成最顺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