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月的晨光穿过香樟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默抱着摞整齐的教材走进明德中学时,能清晰感受到那些落在他背影上的目光。这所省级重点中学的走廊里,此刻正弥漫着油墨与焦虑混合的特殊气息——新学期第一天,教辅书店的推销员们早已守在校门口,将各种“名师密卷”“冲刺宝典”塞进每个经过的家长手中。
“林老师又只带教材?”教务主任赵启明站在楼梯转角,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扫过林默手中的书本,嘴角牵起微妙的弧度,“今年带高三(7)班,还是这么特立独行?”
林默停下脚步,怀中的教材散发着纸质特有的清香。他记得赵主任办公室那个红木书柜——最上层摆着《教育学博士论文集》,下层却塞满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教师版,书脊都被翻得起了毛边。
“教材足够用了。”林默微笑,眼角泛起细纹。今年是他执教第十五年,时光把那个初登讲台就会脸红的青年,雕琢成如今能在全省教学研讨会上直言“教辅泛滥是教育灾难”的中年人。
赵启明用圆珠笔轻敲手中的教师名册:“家长群里已经在传,说新语文老师不用教辅。王校长那边接到三个咨询电话了。”他压低声音,“七班有几个特殊关系生,你明白的。”
铃声恰在此时响起,解救了这场注定无解的对话。林默点头致意,转身时白衬衫擦过走廊栏杆,留下极淡的粉笔灰气息。他听见赵启明在身后轻声叹息,像多年前他们还是师范同学时,对方总说他“理想主义得让人心疼”。
高三(7)班的教室在后栋三楼。经过其他班级时,林默看见学生们桌上垒起的教辅书,有的甚至用简易书架分层摆放。《高考作文万能模板》《古诗词鉴赏300篇》《文言文解析大全》,花花绿绿的书封组成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青春与知识本该有的模样。
“起立!”班长喊声清脆。五十六张脸庞仰起来,眼睛里有高三学生特有的光亮——那是一种被无数试卷磨砺出的锐利,却也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
林默将教材放在讲台,粉笔灰细细地扬起来,在阳光中舞成金尘。“我是林默。”他在黑板上写下名字,转身时看见教室后排空着的座位,“还有同学没到?”
学生们交换着眼神。靠窗的女生小声说:“陈宇又去竞赛班集训了,说这周都不来正常上课。”
林默记起这个名字——初中就拿过信息学全国一等奖的天才少年,父亲是市教育局副局长。他点头,翻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那我们开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没有PPT演示,没有分发配套练习卷。林默让学生们齐声朗读,自己闭眼听着声浪起伏。当读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时,他忽然抬手打断。
“有没有人真正见过鹰击长空的画面?”他问。
教室静下来。一个男生推了推眼镜:“在《国家地理》纪录片里看过。”
“那么鱼翔浅底呢?”
“水族馆?”有人不确定地说。
林默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九月的风涌进来,掀动书页哗哗作响。“抬头看。”他说。所有人仰起脸,看见湛蓝天空中正好有鸟群飞过,虽然不是雄鹰,但羽翼划出的弧线依然让少年们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