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看着眼前变脸比翻书还快的上官,心中并无多少波澜,只是微微躬身:“全赖大人信任,给予下官尝试之机。”
“诶,是你自己真有本事!”赵德全此刻看陈默,怎么看怎么顺眼,“从今日起,你需要什么人手、物料,尽管开口!将作监全力支持你!务必尽快将此‘水泥’制法完善,扩大生产!”
“下官遵命。”
陈默再次行礼,目光越过激动不已的赵德全,看向那段崭新的、灰色的宫墙,看向远处巍峨的皇城。
水泥,只是第一步。
他知道,自己这只来自未来的蝴蝶,已经扇动了翅膀,即将在这波澜壮阔的贞观盛世,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而这场风暴的核心,将由这看似不起眼的灰色粉末,牢牢铸就。
第二卷:以工代赈 · 初露锋芒
贞观四年的夏汛来得又急又猛。
连日的暴雨让渭水暴涨,浑浊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冲垮了长安城东面数十里处的河堤。洪水肆虐而过,良田变成泽国,村舍化为废墟,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携家带口涌向长安城外,哀鸿遍野。
皇城,两仪殿内。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眉头紧锁,听着户部尚书戴胄禀报灾情。
“……初步统计,淹没农田逾万亩,毁损屋舍超千栋,流民已逾三万之众,聚集在春明门外,亟待赈济。然……然去岁征讨突厥,国库本就空虚,今岁存粮,恐难支撑半月之需。”戴胄的声音沉重,殿内气氛凝滞。
“工部!”李世民的目光转向工部尚书段纶,“堤坝修缮,进展如何?”
段纶出班,额角见汗:“陛下,溃口处水流湍急,投下的沙袋、石块顷刻便被冲走,民夫畏惧不前,进展……进展缓慢。”
“缓慢?”李世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压,“朕要的不是‘缓慢’,是立刻堵住溃口,安抚流民!”
殿内鸦雀无声。谁都明白,这是个死结:没钱没粮,难以有效赈济;流民无所事事,聚集城外,极易滋生事端;而堵不住溃口,灾情就无法从根本上缓解。
就在这一片愁云惨淡之际,一个略显清朗的声音在殿尾响起:
“陛下,臣或有一法,可解眼下困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出列者身着浅青色官服,品阶极低,正是近日在将作监弄出那“水泥”之物,小小地出了一把风头的监作——陈默。
不少大臣面露不屑,一个九品小官,也敢在御前妄言军国大事?
李世民倒是记得这个名字,主要是那“坚如铁石”、“不畏水浸”的水泥给他留下了印象。他微微颔首:“陈爱卿,有何良策,但说无妨。”
陈默躬身,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由内侍呈上。
“陛下,此乃臣草拟之《以工代赈与渭水堤防修复疏》。核心在于八字:‘以工代赈,寓赈于工’。”
他声音清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何为以工代赈?”李世民展开帛书,一边看一边问。
“回陛下,便是将单纯发放钱粮的‘无偿赈济’,转变为‘有偿雇佣’。”陈默解释道,“朝廷不必无偿开仓放粮,而是以粮食或工钱为报酬,雇佣聚集在城外的流民青壮,投入堤坝修复工程,甚至更进一步的,参与灾后清理、道路修缮、乃至以水泥重建屋舍等公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