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 遇见于叔

那个初春的早晨,风里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刚刚绽放的野花的清香。我正在镇外的垃圾堆旁翻找一个破纸箱,旁边还有几个塑料瓶。一个瘦高的身影挡住了清晨斜射的阳光。

他穿着件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棉袄,袖口磨得发亮,几乎能照出人影,头发乱蓬蓬的,像是被风吹乱的鸟窝,脸上带着憨厚而真诚的笑容,眼角的皱纹像阳光下的涟漪般舒展开来。

小子,你也捡破烂啊?他的口音有点怪,像是南北腔调的大杂烩,却又出奇地好听。 我警惕地点点头,没说话。镇上的好心人告诉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跟我一起吧我带你找好东西,我知道哪里有好东西。就这样我和于叔认识了。我也有伴有个大人还能有点安全感。他笑得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但眼睛却很亮,像是藏着星星。

于叔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背有点驼,走路一瘸一拐的。镇上的人说他不是这里的人,脑子也不太灵光,可能是年轻时受过刺激,但我觉得他比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都明白事理。

每天天刚亮,我们就背着麻袋出门,沿着河岸、小巷和垃圾堆一路寻觅。于叔教我分辨各种废品的价格,什么样的废品最值钱,什么样的金属最贵。

我们在新翻的地里捡废铁,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去工厂附近捡纸盒,汗水湿透了衣衫也很开心。在田边能捡到塑料瓶和玻璃瓶,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于叔总有办法找到别人看不见的宝贝。他像是能听懂废品的语言,知道它们藏在哪儿,价值几何。

我记得有一次夏天暴雨后,我们在河边捡瓶子,于叔突然指着河中央说,看那里有个好东西!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水面上漂浮着一个木盒子。于叔脱了鞋就下河去捞,水很深,他的裤子全湿了,终于把盒子捞了上来。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套旧茶具,看起来很精致。于叔笑得合不拢嘴这东西应该能卖钱!那天我们用卖茶具的钱买了肉包子,那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一餐。

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家倒闭的照相馆门口捡到了一个纸箱,里面是一些老照片和底片。于叔看不懂照片上的人是谁,却很喜欢看,他说:这些人笑得真好看。那天晚上,我们在破屋里把照片一张张摊在地上,借着煤油灯的光看了很久。照片里穿西装的男人搂着笑出梨涡的女人,怀里小孩举着气球,三五好友挤在镜头前,有人比着剪刀手,有人脸上还沾着蛋糕奶油,还有张单人照,扎马尾的姑娘对着镜头歪头笑,阳光落在她发梢,暖得能看清绒毛。

看着那些照片忽然就觉得眼眶发紧。他们的幸福好具体啊,是手臂环着彼此的温度,是眼神里藏不住的熟稔,是连照片边角都浸着的热闹。可我想了想,自己连照片都没有一张。父亲的脸只有模糊的记忆,母亲最后走时,身上的雪花膏味后来再也没闻到过。

风吹进过来,几张照片被吹散,我慌忙去捡,指尖触到冰凉的地面才回神。原来别人随手定格的日常,是我从来没拥有过的奢望,那些笑着的人不会知道,他们习以为常的幸福,会让一个陌生人蹲在地上看了又看,羡慕得连呼吸都轻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