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10-15 04:28:01

她给相机装上特制胶卷,按下快门的瞬间,相机突然发出细碎的电流声。取景器里竟浮现出模糊的画面:穿灰布军装的士兵正趴在战壕里调试电台,远处的火光染红了半边天,而在画面的角落里,一个穿日军制服的男人正朝他挥手,侧脸与顾景琛有七分相似。

“这不可能……” 苏砚惊得扶住案台。这种早期相机的特殊装置,能将使用者的记忆记录在镜头镜片上,通过特定光线可重现影像。她立刻拉上暗房窗帘,用红光照射相机镜头,墙面渐渐浮现出更清晰的画面:

1937 年 11 月 5 日,上海郊区战壕。22 岁的顾景琛正把相机塞进布包,身边的通讯班长拍着他的肩膀,压低声音说:“组织决定让你打入日军内部,代号‘夜莺’,这相机里有密电码本,关键时刻能传递情报。记住,就算被当成叛徒,也不能暴露身份。” 话没说完,炮弹爆炸的冲击波就掀翻了工事。画面剧烈晃动后,出现了顾景琛染血的手,正颤抖着在相机底部刻字:“致清漪”,而他的另一只手,正悄悄把一张写着 “军火库坐标” 的纸条塞进日军军服的口袋 —— 那是他提前准备好的 “投敌证据”。

影像突然中断,相机发出刺耳的嘶鸣。苏砚发现相机握柄处的血指纹在红光下格外清晰,边缘竟有细小的编码 —— 那是军用相机特有的身份标识,更奇怪的是,编码末尾的 “731” 三个数字,与日军 731 部队的编号完全一致。

她连夜登录国家档案馆的民国军事数据库,输入编码后,一行字跳了出来:“顾景琛,陆军通讯兵,1937 年 11 月执行秘密任务时失踪,追授少尉军衔。任务详情:绝密。关联档案:731 部队卧底计划(未解密)。”

“731 部队?” 苏砚倒吸一口凉气。她立刻查阅相关史料,发现 1937 年冬,确实有国民党情报人员试图潜入 731 部队获取细菌战证据,但所有参与者都下落不明。顾念卿说的 “投敌”,难道是为了卧底做的伪装?

第二天一早,顾念卿带来个更惊人的消息:她母亲沈清漪还活着,就在郊区的荣军院,而且老人手里,还有当年顾景琛 “投敌” 的关键证据。“上周护工说,我母亲总对着个铁盒子哭,里面装着张日军军官证,照片上的人,就是我父亲。”

苏砚立刻驱车前往荣军院。沈清漪住在二楼靠窗的房间,床头摆着个褪色的布偶,正是照片里沈清漪抱着的那个。老人坐在藤椅上,正用软布擦拭一个生锈的铁盒,听到动静转过头,眼睛亮得惊人:“是景琛让你来的吗?他是不是证明自己了?”

“奶奶,我是修相机的。” 苏砚轻声说。沈清漪突然抓住她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人生疼:“你看这军官证,当年有人把它丢在我家门口,说景琛当了日军翻译。可我不信,他临走前跟我说,要是看到他‘变坏’,一定是有苦衷的。还有这相机套,他亲手缝的,里面藏着个小口袋,我昨天才发现……”

沈清漪拆开相机套的缝线,从里面摸出张折叠的纸片,上面是顾景琛的字迹,比暗格里的信纸更潦草,还沾着褐色的血渍:“清漪,我已混入日军 731 部队,相机镜头里有细菌战资料的微缩胶卷,若我牺牲,把胶卷交给中共地下党,地址在相机暗格的密写里。别为我难过,我若能毁掉他们的军火库,死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