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10-15 04:28:01

01

霜降这天,苏砚的 “时光显影馆” 迎来了今年最特别的委托。铜制门环第三次被叩响时,穿驼色大衣的老太太几乎是跌进来的,怀里紧紧抱着个蒙着黑布的木盒,布角还沾着未干的秋雨。

“姑娘,能修这个吗?” 老太太的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她掀开黑布,露出台黄铜外壳的老式相机 —— 蔡司伊康 520/2,1935 年德国产的折叠机型,镜头边缘的铜饰已经氧化发黑,唯独握柄处有个暗红色的指纹印,像是渗进金属里的血。

苏砚指尖抚过相机冰凉的机身,指腹突然传来细碎的凸起。她取来放大镜,发现相机底部刻着两行极小的字:“致清漪,1937 年冬”,落款被磨损得只剩个 “顾” 字。更意外的是,在相机底座的螺丝孔里,竟卡着半张揉皱的纸片,边缘还沾着褐色的霉斑,上面是几行潦草的日文,夹杂着 “紫石英号”“军火库” 等字眼。

“这是…… 日军的密电?” 苏砚心头一紧。作为业内顶尖的 “记忆修复师”,她修复的从来不是器械故障,而是嵌在物件纹路里的时光碎片,可带着日军密电的老相机,还是头一次见。

“奶奶,这相机藏着的故事,伤得深吗?” 苏砚刚打开工具盒,老太太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从随身的丝绒袋里掏出个牛皮笔记本:“不是我的故事,是我父亲欠了一辈子的道歉。不,是世人欠他一个真相。”

老人叫顾念卿,82 岁,退休前是照相馆的修片师。笔记本的第一页贴着张泛黄的合影:穿学生装的少女举着相机,身边的青年军官正帮她调整镜头,背景里的梧桐树叶落得满地金黄。“这是我母亲沈清漪,” 顾念卿的指尖划过照片里的少女,声音发颤,“拍照那天是他们的订婚日,可三个月后,上海就落了炮弹。我父亲顾景琛,国民党军队的通讯兵,1937 年淞沪会战失踪,所有人都说他投敌了 —— 因为日军攻占军火库的那天,有人看见他跟着日军军官走了。”

苏砚捏着那半张密电残片,指腹传来细微的凉意。她见过太多这样的物件,时光最擅长把英雄熬成叛徒,把 “舍生取义” 扭曲成 “临阵脱逃”,可这张密电,像是在暗示着什么。窗外的秋雨突然大了,砸在玻璃上,像是谁在叩问未被铭记的过往。

相机的皮腔已经脆化,苏砚用特制胶水小心修补时,突然听到 “咔嗒” 一声轻响。机身侧面竟藏着个暗格,里面没有胶卷,只有半张被撕碎的信纸,字迹被水洇得模糊:

“清漪吾妻,沪上战事吃紧,相机已托同志转交。若我‘投敌’的消息传来,切勿相信,那是我唯一的退路。每月十五对着相机喊我名字,我便听得见……”

信纸边缘有整齐的齿痕,像是被人反复撕咬过,末尾还画着个极小的五角星 —— 那是当时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标识。顾念卿捂住脸,指缝间漏出压抑的呜咽:“我母亲当年就是看到‘投敌’的传单,当场晕了过去。后来被批斗时,有人把这张传单贴在我家门口,上面画着我父亲戴着日军军帽的样子。”

02

当晚苏砚把相机带回家,摆在奶奶留下的红木案台上。案台下的暗房还保留着,红色安全灯亮起时,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在光影中浮动 —— 那是她奶奶作为战地护士时拍的影像,其中一张正好是 1937 年的上海街头,断壁残垣间,隐约能看到 “打倒汉奸顾景琛” 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