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12 04:48:45

葛洪还记载"尸注"(结核病)、"獭犬咬伤"(狂犬病)等传染病,多有创见。如治狂犬病:" 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此含免疫学思想,比巴斯德早1500余年。

《肘后备急方》共收方千余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其"简、便、廉、验"特点,深受百姓欢迎。后世陶弘景增补为《补阙肘后百一方》,杨用道再增为《附广肘后方》,流传至今。

现代研究认为,《肘后备急方》是世界最早急救手册,其传染病记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从该书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灵感,提取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疟疾患者。

葛洪"便民济世"精神,至今仍启迪医家。世界卫生组织赞誉《肘后备急方》为"平民医学的典范"。

第三则:青蒿绞汁 抗疟先锋

葛洪行医岭南,见疟疾流行,患者寒热交作,甚者死亡。当时多用常山、蜀漆治疟,然效不佳而毒副大。葛洪遂寻新药。

某日,葛洪见一老农发疟,寒热难耐。农户无药,其子急采门前青蒿,捣汁灌服。须臾,热退身凉。葛洪惊奇,详问之。农子曰:"此野蒿,荒年充饥,偶见治疟。"

葛洪如获至宝,遂深入研究青蒿。先试水煎服,效微;再试酒浸,仍不佳。忽忆农子"捣汁"之法,试之果效。乃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葛洪又比较不同蒿类,发现唯黄花蒿效佳,且需鲜用、绞汁。若加热煎煮,则效失。此发现极其重要,因青蒿素遇热易分解。

经反复验证,葛洪将"青蒿绞汁"方收入《肘后备急方》,治"瘴疟"(恶性疟)。此方简便有效,救民无数。

葛洪还发现青蒿用法禁忌:" 虚人久疟慎用",因青蒿性寒,久疟多虚;" 孕妇忌服",恐动胎气。这些认识符合现代药理。

千余年后,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此条获得灵感。1971年,她改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素,成功治疟,2015年获诺贝尔奖。诺贝尔委员会指出:"葛洪的记载为青蒿素发现提供关键启示。"

现代研究证实,葛洪的发现完全科学:青蒿素确需低温提取,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宜用鲜汁或现代制剂。葛洪对青蒿的认识,体现古人观察之细致、经验之宝贵。

葛洪还记载其他抗疟药:常山、蜀漆、马鞭草等。其中常山碱现代证实确有抗疟作用,但因毒性大已少用。唯青蒿素成为抗疟主力,此乃葛洪之功。

罗浮山现存"青蒿圃",传为葛洪种蒿之处。每年疟疾日,皆有医者来此纪念葛洪贡献。

第四则:炼丹见微 化学先声

葛洪炼丹,非为长生,实为探求物质变化之理。于罗浮山丹房内,置鼎炉十余,终日烟火不绝。通过炼丹,葛洪有许多重大发现。

最突出的是对物质变化的观察。葛洪见"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此即硫化汞加热分解为汞,汞与硫再化合为硫化汞。是世界最早可逆化学反应记录。

又发现"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葛洪虽不知化学原理,却准确描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