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更新时间:2025-09-12 04:48:45

第一则:罗浮问道 炼丹初成

东晋年间,岭南罗浮山云雾缭绕,葛洪在此结庐修道。时年三十有五的葛洪,已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却毅然弃官归隐,追寻医道真谛。

某日,葛洪于丹炉前沉思。炉火纯青,丹药将成。他突然忆及幼时见疫病横行,百姓死伤惨重的惨状,心中顿悟:炼丹非为长生,当为济世。于是将炼丹术与医药相结合,开创"丹药医病"之先河。

葛洪首先改良"还丹"配方。传统丹方多用水银、朱砂等剧毒之物,葛洪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以醋煮水银可减其毒性,配以雄黄、雌黄,制成"三黄宝蜡丸",治疟疾有奇效。某次岭南疟疾流行,葛洪以此丹救治千人,名声大震。

他又创"伏火法",将金石药物高温处理,降低毒性,提高药效。如硫磺伏火后配硝石、木炭,意外发现可燃爆现象,虽未深究,却为后世火药发明奠定基础。葛洪更关注的是将伏火丹药用于治病,如伏火硫磺治疥癣,伏火朱砂安神志。

最重大突破在"炼丹九转"理论。葛洪认为,丹药经过九次提炼,毒性尽去,药性纯阳。《抱朴子》载:"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虽夸张,却体现对药物纯度的追求。实际应用中,葛洪以"三转丹"治虚劳,"五转丹"治痈疽,"七转丹"治风痹,皆有良效。

葛洪还发现许多炼丹副产品可入药。如炼丹所得"丹底灰",可止血敛疮;"丹灶心土",可止泻安胎。这些发现丰富中药内容。

四年后,葛洪撰成《抱朴子·内篇》,详述炼丹术与医药结合之道。其中"金丹"、"仙药"等篇,实为早期药物化学著作。后世尊葛洪为"炼丹鼻祖",其术传入阿拉伯,再传欧洲,影响世界医药发展。

现代研究证实,葛洪的炼丹术实为原始化学实验,其中许多方法符合科学原理。如水银醋煮生成醋酸汞,确比纯水银毒性大减;硫磺伏火改变化学性质,增强疗效。葛洪对药物制备的探索,为后世药剂学发展指明方向。

罗浮山现存"葛洪丹井",井水清冽,传为葛洪炼丹所用。至今每年仍有药学研究者前来朝圣,缅怀这位医药化学的先驱。

第二则:肘后备急 方简效宏

葛洪见民间疾苦,病者常因无医无药而夭亡。遂发愿撰方书,使百姓可自查自疗。历时三载,撰成《肘后备急方》,意谓可藏于肘后(袖中),随时取用。

该书首重"简便廉验":方剂简便,药材廉价,效果验证。如治伤寒,仅用葱白、豆豉二味;治痢疾,只用黄连、木香二药。百姓皆可自采自用。

葛洪尤重急救。载"救猝死方":" 以葱刺耳,耳中、鼻中血出者勿怪,无血难治"。此实为刺激疗法促苏醒。"救溺死方":" 倒悬解衣,去脐中垢,极吹两耳"。此法与现代急救原理相通。

《肘后备急方》最大成就在传染病诊治。葛洪首次详细描述"天花"症状:" 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较阿拉伯医生雷塞斯早500余年。

又详述"沙虱病"(恙虫病):" 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并指出病因乃沙虱(恙螨)叮咬,比日本桥本伯寿早1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