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她终于打开邮箱,写了一封长信给陈翊阳。信中她描述了校园美景、有趣的课程、新认识的室友甚至是食堂难吃的食物,却独独没有写出那句最想说的话。
信发送后,她刷新了整整一周邮箱,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也许他根本没看到。”李瑶自我安慰,却又忍不住失落。
事实上,那封信永远停留在了她的草稿箱——在点击“发送”的前一刻,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如果他已经开始了新生活,我的打扰又算什么?”她这样想着,默默删除了那封充满期待与忐忑的信。
时间在课业与实验中飞逝而过。李瑶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导师们都称赞李瑶是近几年最有潜力的学生。只有李瑶自己知道,这份“专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逃避。
第二年春天,李瑶意外在一本国际学术期刊上看到了陈翊阳的名字。他作为第二作者发表了一篇关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论文,而第一作者是他的教授。
那一刻,李瑶坐在图书馆里,指尖轻抚过那个熟悉的名字,眼眶微微发热。他正在她不知道的领域发光发热,走向没有她的未来。
那天晚上,她终于鼓起勇气,给那个许久未联系的邮箱发去简短的祝贺:“看到你的论文了,很厉害。”
三天后,她收到了回信:“谢谢。听说你在斯坦福很好,恭喜。”
生疏而礼貌,就像普通同学间的寒暄。李瑶反复读着那短短一行字,试图找出其中隐藏的情绪,却一无所获。
之后他们断断续续通了几封邮件,内容无非是对学业和未来的规划。陈翊阳告诉她,他已经被保研,将继续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李瑶则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一个研究项目。
谁都没有提及那段无疾而终的暗恋,就像谁都没有勇气打破这小心翼翼维持的联系。
直到李瑶硕士毕业那天,她收到一个从北城寄来的包裹。打开后,是一支精致的钢笔和一张简短贺卡:“毕业快乐。愿你前程似锦。——陈翊阳”
贺卡上的字迹工整有力,李瑶却注意到右下角有个几乎难以察觉的墨点,仿佛写字的人曾在那里犹豫许久。
她拿起那支笔,忽然泪流满面。这是他们高中时代心照不宣的玩笑——她总是丢三落四,笔袋里永远少一支笔。
“原来你还记得。”她轻声自语,指尖描摹着笔身的轮廓。
那天晚上,她最后一次给陈翊阳写信:“笔收到了,很喜欢。谢谢。明天开始我将入职硅谷的科技公司,地址是...”
她期待他能说些什么,哪怕一句“保持联系”。但他的回信依旧简短:“恭喜入职。祝一切顺利。”
至此,他们之间的联系彻底中断。
3 暗藏关注
李瑶不知道的是,在她思念大洋彼岸的那个人的同时,陈翊阳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她。
得知李瑶获得斯坦福录取的那天,陈翊阳一个人在操场上走了很久。他本该为她高兴——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心里某个角落却隐隐作痛,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之间本就微弱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茫。
毕业晚会那天,他口袋里揣着那支精心挑选的钢笔,却最终没有送出去。当他听到李瑶即将出国的消息,所有的勇气在瞬间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