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孤独的炊烟与不速之客
二零二四年夏末,成都武侯祠青年旅舍的院子里,弥漫着一种出发前的躁动。自行车驮包、头盔、修车工具散落一地,天南地北的口音交织着,谈论着路线、海拔和未知的旅程。
角落里,郝川正一丝不苟地进行最后的地勤检查。他的山地车堪称重装典范:帐篷、睡袋、防潮垫自不必说,车把挂着头灯和GPS,后货架上绑着高大驮包,最引人注目的是驮包侧面外挂的一个小型高压锅和一把炒菜铲。他清点着食材:真空包装的米、面条、腊肉、香肠、土豆、洋葱,还有一小包珍贵的干香菇和压缩饼干。“应该够撑到康定补给了。”他推了推眼镜,喃喃自语。对他而言,骑行西藏不仅是挑战,更是一场移动的野外生存体验,自己做饭是尊严和乐趣所在。
隔壁床铺,郭荣正对着镜子纠结。“防晒霜、粉底液、口红、面膜……哎呀,这条红裙子要不要带呢?拍照肯定好看!”她的粉色自行车靠在墙边,装备看起来崭新又花哨,但实用性存疑,一个小熊玩偶挂在车把上晃悠。她原本是个小有名气的时尚博主,一次甲方的无理要求和积压已久的疲惫让她拍了桌子:“我不干了!我要去西藏!”冲动之下买了车票飞到成都,在青旅拼凑了装备就打算出发,对前方的认知基本来自滤镜厚重的短视频。
“妹子,你这堆东西不行啊,路上得累死。”一个老骑友忍不住提醒。
“没事儿!姐靠的是意志力!”郭荣挥挥手,信心满满,实则心里打鼓。
第二天,浩浩荡荡的骑行队伍从成都出发。郝川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踩着。郭荣一开始还兴奋地冲在前面,各种自拍,没过半天就开始气喘吁吁,落在后面。
傍晚,抵达雅安附近。许多骑友选择住店。郝川看了看天气和地图,决定提前拐下主路,在青衣江边找一处安静的河滩扎营。
他熟练地选好位置,卸下装备,搭帐篷、挖排水沟、捡拾干柴。很快,一顶墨绿色的帐篷稳稳立起。他取出炉头气罐,架上小锅烧水。又拿出砧板和小刀,切了腊肉和洋葱。当腊肉的咸香在油锅里“刺啦”一声爆开时,周遭清冷的空气瞬间被渲染上温暖的烟火气。他正准备把米饭倒进去做个焖饭,再煮个番茄蛋花汤。
就在这时,一个推着粉色自行车、身影踉跄、满头大汗的人出现了。是郭荣。她错过了住宿点,又饿又累,几乎推不动车了。空气中那股霸道而实在的饭菜香,像钩子一样把她拽到了郝川的营地前。
她看着这个戴着眼镜、表情严肃、正在颠勺的男人,和他那冒着热气的小锅,咽了口口水,鼓起这辈子最大的勇气,用尽可能可怜巴巴的声音开口:
“那个……大哥……你做的饭……好香啊……”她顿了顿,眼巴巴地看着锅,“能……能卖我一点吗?或者,我用东西跟你换?我……我帮你干活也行!”
郝川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了一跳,社恐本能让他想拒绝。但借着夕阳余光,他看到对方脸上清晰的汗渍和眼眶似乎有点红,那辆粉色的车和上面的小熊玩偶显得格外无助。他沉默了几秒,目光从她脸上移到那口锅,闷声说:“……碗自己拿。那边有溪水,去洗把脸。顺便……帮我把那两个番茄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