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闷闷地滚过。
要下雨了。
我合上电脑,拔掉电源,将它放进背包。
宿舍楼下的公告栏,我贴上去的东西已经被撕得一干二净。
仿佛那场短暂的对峙从未发生。
接下来的日子,我成了学院里的一个幽灵。
我不去教室,不去食堂,只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穿梭。
关于我的流言蜚语在各个班级群里发酵。
“听说林昭伪造证据想抢功劳,被当场拆穿了。”
“太丢人了,平时看她挺老实的,没想到是这种人。”
“季帆都亲自出来作证了,还能有假?”
“她现在都不来上课了,估计是没脸见人了吧。”
我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所有群消息都设置了免打扰。
唯一能联系到我的,只有邮箱。
我将补充实验的设计方案发给了我的导师张教授。
他很快回复了。
“思路很好,数据有说服力。但这个工作量,你一个人?”
我回复:“是。”
他没有再问。
第二天,实验室的门禁卡权限为我开放了最高等级。
我可以24小时随时进出。
我开始补充新的实验。
每一个在英文稿中作为补充材料提及的验证性实验,我都重新做了一遍。
并且,做得更深。
我增加了两组新的对照,引入了最新的荧光标记技术,用来追踪线粒体自噬体的形成过程。
显微镜下的荧光斑点,在黑暗的视野里亮起,熄灭。
像一个个短暂的生命。
我记录下所有的数据。
每一次离心,每一次PCR,每一次细胞培养。
时间在离心机的嗡鸣声和移液枪的按动声中流逝。
我忘记了白天和黑夜。
累了就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睡两三个小时。
醒了就用冷水泼一把脸,继续回到实验台前。
期间,辅导员找过我一次。
他站在实验室门口,表情复杂。
“林昭,关于毕业论文的事,学院希望你能以大局为重。”
“周盛和季帆都是我们系的重点培养对象,这件事闹大了,对谁都不好。”
“你看,能不能……写一份情况说明,澄清一下?”
我正在设定PCR仪的程序,头也没抬。
“澄清什么?”
“就说……之前是你搞错了,是个误会。”
我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看他。
“王老师,如果我说不呢?”
他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第十五天。
凌晨三点。
我刚完成最后一组数据的采集,邮箱提示音响了。
一封来自编辑部的邮件。
邮件的末尾,附上了一个链接。
我点了进去。
期刊的官网上,赫然出现了我的论文。
标题,摘要,作者林昭。
只有这一个名字。
我的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提前在线发表,引发轰动。
4
天亮了。
我打印了十份期刊官网的页面。
包括论文的首页、致谢部分,以及编辑部决定提前发表的说明邮件。
第一份,我贴在了学院的学术成果公示栏上。
就在周盛那张A+论文的喜报旁边。
新的A4纸,覆盖了旧的、被撕毁的痕迹。
阳光照在纸上,那行唯一的作者名“Lin, Zhao”白得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