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10-04 02:59:53

“皇后此言何意?”忽必烈语气平静,却暗含探究。

察必起身,缓步走至殿中央,目光扫过四周。殿内雕梁画栋,金钉朱户,地上铺着波斯进贡的织毯,案几上陈设着宋窑青瓷、西域琉璃,侍立的宫女手执孔雀羽扇,轻摇生风。这一切,皆是帝国富庶的象征,却也让察必心中不安。

“大王请看,”她抬手指向殿角一尊青铜鹤形烛台,鹤喙衔珠,通体鎏金,“此物精巧,价值千金,然于征战何益?于牧马何用?我蒙古儿郎昔日驰骋草原,一壶马奶,一囊干粮,一张硬弓,一匹快马,便可纵横万里。今宫中器物,皆求华美,衣饰繁复,连孩童亦穿绫罗,习歌舞,不习骑射。长此以往,筋骨懈怠,意志消磨,何以御外敌?何以守江山?”

她顿了顿,声音愈发沉稳:“先祖成吉思汗起于斡难河畔,帐幕简陋,饮食粗粝,然志在天下。他常说:‘真正的勇士,不在于衣饰华美,而在于马快弓强,心坚志远。’今我朝虽定鼎中原,建大都,立宫室,然根基仍在草原。若忘却本源,沉迷于汉地繁华,恐如温室之花,看似娇艳,实则不堪风霜。”

忽必烈沉默良久。他深知察必所言非虚。近年来,许多蒙古贵族迁居大都,竞相营建府邸,蓄养歌姬,斗鸡走马,奢靡成风。年轻一代的贵族子弟,多不识弓马,反以吟诗作对、品茶赏画为荣。更有甚者,仿效汉人蓄妾纳宠,荒废武事。

察必见他沉思,便走近一步,语气温和却坚定:“妾非反对汉家礼乐。大王广纳贤才,重用儒臣,兴文教,修水利,此皆安邦定国之策。然治国之道,贵在‘和而不同’。我蒙古之勇武刚健,乃立国之本;汉人之文治礼乐,乃治世之器。若舍本逐末,以器代本,则如大厦失基,终将倾覆。”

她轻轻握住忽必烈的手:“大王雄才大略,欲融蒙汉为一体,创万世之基业。然融合之道,不在形似,而在神合。若蒙古子孙仍能骑射为本,心怀草原之志,再辅以汉人之智,方能长久。否则,纵有万里江山,亦不过昙花一现。”

忽必烈终于动容。他起身离座,望着眼前这位与他风雨同舟三十余年的妻子,心中涌起无限敬意。她不仅是一位贤后,更是一位清醒的守望者,始终守护着蒙古民族的精神血脉。

“善!”他朗声道,“皇后之言,如醍醐灌顶。传朕旨意:自即日起,宫廷服饰不得过度奢华,禁用金玉镶嵌;宗室子弟,年满十岁,必习骑射、通蒙语;凡贵族宴饮,不得超过三道菜肴,违者重罚!”

殿内众人闻言,无不凛然。察必微微一笑,眼中闪过欣慰之色。她知道,自己又一次,为这个庞大的帝国,守住了一缕不灭的草原之魂。

忽必烈沉思良久,深以为然。他下令简化宫廷礼仪,禁止过度装饰,并命察必监督皇室子弟习骑射、讲蒙语。

此外,察必还推动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改进蒙古文字。

当时蒙古通用回鹘式蒙古文,书写不便。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创制“八思巴文”。察必积极参与,提出许多实用建议。她甚至亲自试写,指出笔画繁复之处,建议简化。八思巴感其诚意,多次登门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