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0-04 02:59:52

更令忽必烈钦佩的是她的政治智慧。

一日,忽必烈召集谋士商议征伐大理之策。儒臣姚枢力主“仁义为本,不妄杀一人”;而蒙古将领则主张“长驱直入,以威慑之”。争论不休。

夜深人静,忽必烈独坐帐中,眉头紧锁。察必端来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轻声道:“大王为何忧心?”

忽必烈叹道:“大理地处西南,山川险阻,若强攻,恐损兵折将;若缓行,又恐其联合南宋。”

察必沉吟片刻,道:“妾闻大理崇佛,民风淳朴。大王若以仁义先行,遣使招降,许以自治,彼必感恩归附。若其不从,再以兵临之,师出有名,民心亦服。”

忽必烈闻言,豁然开朗:“此言正合我意!察必,你真乃我之子房也。”

次日,他采纳察必之策,派使者携书信、礼品前往大理。果然,大理国王段兴智感其诚意,主动归降。忽必烈兵不血刃,平定西南。

此事后,忽必烈对察必更加敬重。他常对人言:“后聪睿知书,明于政体,辅佐朕躬,功甚大。”

三、南征北战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统”,与阿里不哥展开汗位之争。

战事胶着,忽必烈亲率大军西征。临行前,他握着察必的手,郑重道:“国事托付于你,我心方安。”

察必点头:“大王放心,后宫井然,粮草无缺,必不负所托。”

她果然不负众望。在忽必烈远征期间,她主持后方,调度物资,安抚宗室,甚至亲自巡视军营,慰问将士家属。她命人将宫中积蓄的金银熔铸成军饷,解前线之急。

忽必烈听闻,感动不已。他在给察必的信中写道:“汝之贤德,胜过千军万马。”

当忽必烈最终击败阿里不哥,统一蒙古诸部时,他在庆功宴上当众宣布:“今日之功,半归察必皇后。”

四、大都春深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

次年,新都大都(今北京)落成。这座由刘秉忠设计、融合了《周礼·考工记》理念的宏伟都城,成为忽必烈帝国的心脏。

迁都大都后,察必成为元朝第一位皇后。她并未因身份尊贵而骄奢。相反,她敏锐地察觉到蒙古贵族逐渐汉化、奢侈成风的苗头。

一次宫廷宴会上,忽必烈身着汉式龙袍,头戴玉冠,显得威仪赫赫。察必却眉头微皱。

宴会后,她对忽必烈道:“大王今日衣冠华美,然妾观之,心有不安。”

忽必烈奇道:“为何?”

察必正色道:“我蒙古起于草原,以简朴刚健为本。今虽居中原,统领万方,然不可忘本。若一味效仿汉人奢华,恐失先祖勇武之气。”

她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如金石坠地,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激起无声的波澜。她端坐于忽必烈身侧,虽为皇后,衣着却依旧素雅——一袭深青色织金长袍,领口与袖缘绣着简朴的云纹,头上仅簪一支白玉步摇,发辫垂肩,毫无珠翠堆砌之态。与满殿锦绣辉煌、珠光宝气的贵族命妇相比,她宛如一株生于雪岭的青松,清冷而挺拔。

忽必烈微微一怔,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那件新制的汉式龙袍。袍服以明黄缎为底,金线绣九爪蟠龙,龙鳞片片嵌以细小的金珠与宝石,在烛光下熠熠生辉,领口高耸,袖口宽大,行走间需宫人扶持,行动颇为不便。这是太常寺依古礼所制,象征天子威仪。他本以为察必会赞其庄重,却不料她竟当众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