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真正让努尔哈赤坐稳“行业老大”位置的,是他发明的“八旗制度”。这制度说穿了,就是“合伙人机制”的古代版。他把手下的人按旗帜颜色分成八队: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面旗的“旗主”,都是他的亲戚或心腹,相当于“核心股东”;旗主下面的“参领”“佐领”,相当于“中层管理”;普通士兵就是“基层员工”。
最妙的是“利益分配机制”:打仗抢来的土地、牛羊、奴隶,按“股份”分——旗主分三成,参领分两成,佐领分一成,普通士兵也能分点粮食和布匹。要是立下大功,还能“升职加薪”,从普通士兵升到佐领,甚至成为旗主的“合伙人”。这一下,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打胜仗不仅能报仇,还能赚钱当领导,谁不拼命?
就拿万历二十七年的“哈达之役”来说,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兵打哈达部,哈达部的士兵本来还想抵抗,结果八旗兵冲上去就喊:“别打了!跟我们干,以后抢的东西分你一半!”哈达兵一听,手里的刀都扔了,直接跟着八旗兵一起打自己人。这仗打下来,努尔哈赤没损失多少人,还收编了哈达部的全部兵力,“八旗制度”的威力一下就显出来了。
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努尔哈赤又觉得“淑勒贝勒”这头衔不够洋气了——毕竟他现在已经能跟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掰手腕,再叫“贝勒”,跟叶赫部首领的“贝勒”平起平坐,显不出他的“行业地位”。万历四十四年,他在赫图阿拉城搞了个更大的“开国仪式”,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这仪式场面不算豪华——没有金銮殿,就是在部落的大帐里摆了几张桌子,杀了几头牛羊,邀请了各个部落的首领来喝酒。但架不住人多热闹,八旗兵穿着统一的铠甲,举着八面旗帜在帐外列队,首领们轮流给努尔哈赤敬酒,喊着“大汗万岁”,跟现在公司上市敲钟一样,仪式感拉满。
可当时的明朝,根本没把这个“边疆小老板”当回事。万历皇帝那会儿正忙着跟文官吵架,一会儿闹“国本之争”,一会儿搞“万历三大征”,心思全在朝堂上,对东北的事根本不上心。地方官员给朝廷上奏章,说“努尔哈赤吞并女真部落,恐成后患”,万历皇帝看完随手扔一边,说:“一个小部落首领,翻不起什么大浪,让他闹去,只要不打明朝就行。”
这就像现在的大公司,看不起新兴的小创业公司,觉得对方成不了气候,结果人家偷偷发展壮大,最后反过来抢你的市场。努尔哈赤可没闲着,他一边假装对明朝“臣服”,每年给明朝送点人参、貂皮当“贡品”,一边继续扩张势力,万历四十六年,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在赫图阿拉城搞了个“七大恨”誓师大会——相当于现在的“宣战声明”,把明朝欺负女真部落的事一条一条列出来,然后带着八旗兵攻打明朝的抚顺城。
抚顺城的守将李永芳,本来还想抵抗,结果努尔哈赤派人给他送了封信:“你要是投降,我让你当总兵,还把我女儿嫁给你;你要是不投降,我攻破城池后,鸡犬不留。”李永芳一看,这还有啥好犹豫的?直接开城门投降,成了明朝第一个降清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