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10-03 05:41:33

世界很大,少了一个贺炜,天并没有塌下来。

只是偶尔,在某个拐角,或者人群的缝隙里,会猝不及防地捕捉到那道熟悉的、挺拔的身影。每一次,我的目光都会像碰到滚烫的烙铁一样瞬间弹开,身体本能地绷紧,然后目不斜视地加快脚步,迅速拉开距离,仿佛他是什么会传染的致命病毒。

起初几次,他似乎没什么反应。但渐渐地,一种微妙的异样感开始弥漫开来。

那天在图书馆二楼,我习惯性地坐在靠窗的老位置,摊开厚厚的文学史笔记。刚进入状态,对面桌子来了人,拉开椅子坐下。我没在意。直到一股极其熟悉又冷冽的气息,像初雪消融后松针的味道,若有似无地飘了过来。

我握着笔的手一顿,眼角的余光不受控制地瞥向斜对角。

贺炜。

他端坐在那里,面前摊开一本厚重的硬壳书,脊背依旧挺直如松。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镜片后的眼神专注地盯着书页,仿佛只是随意选了个座位。

心口那根刚拔掉的刺,似乎又被轻轻拨动了一下,泛起一丝隐秘的酸胀。我猛地收回视线,强迫自己聚焦在眼前的笔记上,钢笔尖在纸页上划出略显生硬的线条。

一次是巧合。

那第二次呢?

清晨六点半,操场塑胶跑道还带着夜露的微凉。我塞着耳机,按着自己的节奏匀速慢跑。跑到第三圈,脚步刚踏上弯道,旁边跑道上一个人影悄然加速,轻松地追平了我。

一瓶没开封的矿泉水,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递到了我眼前。

又是那股熟悉的、冷冽的气息。

我猛地转头。

贺炜穿着深灰色的运动服,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呼吸微促,眼神却直直地看着我,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专注?或者说,探究?

“不用。”我硬邦邦地吐出两个字,声音比清晨的空气还冷。

巧合?刻意?

心湖被投入的石子荡开一圈圈涟漪,但我用力压了下去。错觉,一定是错觉。

直到那天下午,选修的《西方哲学史》阶梯教室。老教授在台上讲着海德格尔的“此在”,艰涩的概念让我眉头紧锁。小组讨论环节,我和同组几个同学为一个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阐释争论起来,卡在一个关键点上,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有点僵。

“这里,”一个清晰冷静的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突兀地插了进来,“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明确说过,‘人首先存在,遭遇自己,涌现在世界中,然后才定义自己’。关键在于‘涌现’这个主动性。你们争论的焦点,似乎忽略了主体在界定自身时的核心作用。”

整个小组瞬间安静下来。

我猛地抬头。

贺炜不知何时站在了我们小组的桌旁,手里拿着他自己的笔记。他微微垂着眼,目光落在我摊开的、被划得乱七八糟的书页上,修长的手指指向其中一行被他清晰点出的关键引文。他的语气平静无波,像在陈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客观事实,精准地切中了我们争论的死结。

那一瞬间,所有刻意忽略的“巧合”终于串联成清晰的意图。

一股无名火猛地窜了上来,烧得我脸颊发烫。我啪地一声合上面前的书,力道大得桌上的笔都跳了一下。我抬起头,目光像淬了冰的刀子,直直地钉在他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