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太和殿,议论声终于忍不住冒了出来。
“张首辅,陛下今日说的那些词儿,您听懂了吗?”刑部尚书拉着张敬之问。
张敬之摇摇头:“似懂非懂。但陛下的意思,似乎是要加强对赈灾粮的管控。只是那些词儿……太过古怪。”
“会不会是太医院教的?”有人猜测,“昨日陛下还说‘流食’呢。”
“不像。”翰林院学士李修远皱着眉,“太医院的词儿虽偏,但也有据可查。这‘监管机制’‘项目’,闻所未闻。”
众人正议论着,就见李德全匆匆走过,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嘴里还念念有词:“监管机制,公示牌,项目……得赶紧记下来,回头问问陛下是什么意思。”
官员们看着他的背影,更觉奇怪了。
养心殿里,萧景琰正对着地图发愁。十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国库空了,只能从内帑里出。可原主的内帑也没多少,大多都赏赐给了宗室。
“李德全,”萧景琰抬头,“宫里的闲置器物,能变卖的都变卖了。还有那些宗室,每年领那么多俸禄,也该‘众筹’一点。”
“众筹?”李德全手里的笔“啪嗒”掉在了地上。他跪下去捡笔,心里叫苦不迭——陛下这新词儿是没完没了了,再这么下去,他这总管太监怕是要先被这些词儿逼疯了。
萧景琰看着他的样子,突然意识到自己太心急了。这些现代词汇对他们来说确实太陌生,得慢慢引导。他放缓了语气:“朕是说,让宗室们自愿捐些银子,为西北赈灾出份力。捐得多的,朕给他加个‘慈善头衔’。”
李德全这才明白过来,赶紧应道:“奴才明白!奴才这就去办!”
看着李德全退出去的背影,萧景琰叹了口气。他知道,改变一个时代很难,光是让这些人接受新词汇,就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没有退路,只能一步一步来。
窗外,阳光正好。萧景琰拿起那份西北急报,指尖在“流民”二字上轻轻划过。他在心里默念:等着我,我一定会救你们的。
第三章 粮道风波,“复盘”问责
启元十三年,惊蛰后十日。
西北驿站修缮的消息传到养心殿时,萧景琰正在看监察御史送来的密报。密报上写着,首批赈灾粮已运至太原驿站,监察御史亲自清点,数目分毫不差,驿站的“公示牌”也已立起,灾民们围着看时,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好!”萧景琰拍了下龙案,心里松了口气。这十日来,他又是变卖宫中之物,又是劝说宗室捐银,总算凑够了十万两银子,没耽误驿站修缮。
李德全端着茶进来,见陛下难得高兴,也跟着笑道:“陛下英明,沈尚书办事也利索,十日不到就把驿站修好了。”
“沈从安确实靠谱。”萧景琰点点头,又拿起另一份奏报,“对了,周怀安那边,第二批粮食什么时候出发?”
“回陛下,周尚书说今日午时就出发。”李德全答道。
萧景琰刚要说话,就见殿外跑进来一个小太监,脸色惨白地跪在地上:“陛下!不好了!太原驿站那边……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