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子,你帮我看看,我这水肿是不是比昨天更严重了?” 隔壁床的老张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焦虑,他慢慢抬起胳膊,手腕处的皮肤紧绷着,一按就会留下一个浅浅的凹陷。老张今年五十八岁,透析也有两年了,就是管不住嘴,总偷偷吃些高盐的东西。
林向阳转过头,眯着眼睛打量了一会儿,故意板起脸:“张叔,您这哪是水肿啊,分明是‘膨胀’了。我猜您昨晚肯定没忍住,又吃咸菜了吧?跟您说了多少次,控盐控水,您就是不听,上次医生还特意叮嘱您,再这样下去指标该不稳定了。”
老张被说中了心事,脸上泛起一阵讪笑,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后脑勺:“就吃了一小口,配着粥吃的,没敢多吃。”
“一小口也是口啊!” 林向阳憋住笑,故作严肃地说,“等会儿下机我给您拍张照,存到您手机里,让您自己看看这脸肿的,跟刚出锅的发面馒头似的,下次再想吃咸菜,就拿出来看看。”
病房里顿时响起零星的笑声,连正在换药液的护士都忍不住弯了弯嘴角。血透室就是这样,总是笑声和叹息并存,希望与绝望交替。大多数病人刚来时都郁郁寡欢,要么沉默地盯着天花板,要么反复摸着手腕的内瘘发呆,而林向阳却总能在这份沉闷中,制造出一点亮色。他帮刚上大学的病友下载考研复习资料和电影,教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视频通话、发红包,还给焦虑得整夜睡不着的家属详细讲解透析后的护理技巧,甚至专门带了一个旧手机,给每位病人拍下他们透析时的样子 —— 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和家人打电话,还有的像老张一样,正皱着眉念叨自己的饮食。
“记录当下,无论好坏,这些都是咱们生活的一部分啊。” 每次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拍这些,他都会笑着这么说,“等以后回头看,就知道自己有多厉害了,这么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
透析进行到两小时,林向阳的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滑,他下意识地抬手擦了擦,指尖沾到一片潮湿。这是透析时常见的低血压反应,伴随着轻微的头晕和乏力,但他没吭声,只是把平板电脑往腿上挪了挪,继续用指尖修图 —— 屏幕上是他上周特意来医院拍摄的医护工作照,有护士凌晨三点给病人测血压的样子,有医生弯腰跟老人讲解检查报告的场景,还有护士长拿着记事本核对用药清单的侧脸。
“向阳,是不是不舒服?脸色有点白,要是头晕就说一声,我给你测测血压。” 护士长王姐正好查房,一眼就注意到了他的异常,手里的听诊器还没放下,就快步走了过来。
“没事王姐,就是有点热。” 林向阳挤出一个笑容,指了指平板电脑,“您看这张,拍的是小梅给病人扎针的样子,我刚把光线调亮了点,是不是比之前好看多了?等修完了就发给宣传科,咱们医院的医护人员这么辛苦,也该让大家看看。”
王姐无奈地摇摇头,还是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又帮他调整了一下透析机的血流量:“别硬撑,不舒服一定要说,工作的事不急。”
透析结束已是中午,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林向阳收拾好自己的东西 —— 一本翻得有些旧的笔记本、一个装着降压药的小药盒,还有那个用来拍照的旧手机,然后在病友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还配了个 “加油” 的表情包:“今日‘出关’的战士们,记得回家补充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都安排上,千万别忘了控水控钾,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