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几天后,赵大妈却气势汹汹地杀了回来,手里拎着一件烫焦了真丝面料的衣服,“啪”地一声摔在李建国的工作台上,尖利的嗓音瞬间引来了半条街的人。

“好你个李老头!修个熨斗都修不好!你看你看!我这件上千块的衣服,刚烫一下就焦了!就是你修坏了!你得赔!全额赔!”

李建国懵了,试图解释:“赵大姐,我换的是电线,不影响温控……”

“什么电线温控!我不懂!东西是在你这修的,修完就坏了!就是你手艺不行!一个收破烂的充什么大瓣蒜!”赵大妈根本不听,堵在门口撒泼,声音越来越高,“大家快来评评理啊!这店修坏东西不认账啊!”

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指指点点。那些曾经听到的闲言碎语此刻变成了实质性的利箭。 “早就说这不靠谱……” “哎呀,老年人就不该折腾这些,容易出事。” “赔钱吧,自认倒霉呗。”

李建国张着嘴,百口莫辩。他看着赵大妈那张因激动而扭曲的脸,看着周围人群怀疑和看热闹的目光,一种巨大的冤屈和屈辱感像巨石一样压垮了他。他一生清白、做事严谨,从未与人有过如此难堪的争执。此刻,他感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被剥得一干二净,赤裸裸地扔在地上任人踩踏。

铺子关了门。李建国坐在昏暗的店里,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儿子的鄙夷、邻里的讹诈、众人的指责,像两座沉重的大山,将他死死压在底下,几乎喘不过气。雨水敲打着窗棂,仿佛在嘲笑他的天真和固执。他开始剧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是不是就像他们说的,老了就该安分守己,所谓的梦想和价值,不过是自讨苦吃的瞎折腾?那盏在隧道尽头看到的微光,此刻,仿佛彻底熄灭了。

第四章 微光与骤暗

人跌到谷底的时候,哪怕一丝微光,也会被当作救赎。李建国没想到,照亮他这潭死水的,会是那把沉默的藤椅。

社区里一个做自媒体的年轻人,偶然从张阿姨那里听说了藤椅的故事,觉得又暖又有趣,便来店里拍了些照片,问了问细节,写了篇小文章发在网上。文章里,李建国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那些闪着金属光泽的旧零件,以及那句“物尽其用”的朴素道理,意外地戳中了许多在城市奔波年轻人的心。

“宝藏爷爷”、“被地铁事业耽误的手艺人”、“这才是真正的循环经济”……一个个标签贴上来,小店里竟真的陆续来了一些年轻人,有的来修旧物,有的干脆就是来打卡,好奇地看他工作,买走一两件他做的小摆件。一声声真诚的“李师傅”,慢慢熨平了些许之前的屈辱和褶皱。他甚至开始觉得,或许这条路,真的能通出去。

真正的转机,来自街道办的一个电话。负责社区文化建设的小王干事亲自上门,说看到了网上的文章,也实地考察过,认为他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下“城市微更新”的政策,正式邀请他参加一个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比稿会。“李师傅,您的经验和手艺,就是我们需要的。”小王干事的话,让李建国的心,像久旱的田地逢了甘霖,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希望之光,从未如此明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