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默默走到礼堂外的长廊下,点了一根烟。雨后的空气清新湿润,屋檐滴着水珠,发出规律的嗒嗒声。几只燕子从屋檐下的巢穴中飞进飞出,忙碌地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家。
李守拙望着那些燕子,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说过的话:老房子要会呼吸,气不通就会生病。
可是现在,没人愿意听这些老话了。科学和数据才是真理,经验和直觉成了迷信。他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烟雾在潮湿的空气中慢慢散去,如同他那些没人愿意听的忠告。
第三章 绝望的轮回
科达团队终于拿出了解决方案。张工在临时召开的会议上展示着PPT,屏幕上满是复杂的结构图和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诊断,”他自信满满地指着投影,“问题主要出在屋顶防水层老化和部分椽子承载力下降。我们建议采用最新的纳米防水胶注入技术,同时在内部加装隐形引流系统。”
赵校长听得连连点头,仿佛看到了救星。李守拙站在会议室角落,心里直打鼓。他听说过这种新型防水胶,说是能渗透木材内部形成保护层,可老礼堂的木头都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突然注入化学物质,谁知道会起什么反应?
施工第二天就开始了。大型设备轰隆隆开进校园,工人们扛着沉重的注胶设备爬上屋顶,电钻声、锤击声、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校园往日的宁静。
李守拙看着工人们在珍贵的琉璃瓦上踩来踩去,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那些瓦片都是建国初期烧制的,每一片都有编号,损坏了再也找不到替代品。
注胶工程持续了三天。这三天里,李守拙几乎没合眼,整天守在礼堂里,看着工人们往梁柱里注射白色的胶液,在墙上开槽安装引流管。每钻一个孔,每凿一道槽,都像是在他身上割肉。
完工那天,张工信心十足地对赵校长保证:“问题彻底解决了,就是再来更大的雨也不怕。”
说来也巧,当晚就下起了雨。开始只是毛毛雨,后来渐渐大了起来。李守拙一夜未眠,天没亮就赶到礼堂。一进门,他的心就凉了半截。
地上不仅仍有水渍,还多了几处新的漏点。纳米胶显然没起作用,雨水从新开的槽孔周围渗出来,沿着新安装的引流管往外淌,反而把墙面弄得一道道水痕。
更糟糕的是,被注入胶液的木材开始出现异常。几处老梁柱表面泛起了白霜,那是胶液渗出后的结晶。李守拙用手一摸,木头变得又硬又脆,失去了往日的温润弹性。
“完了,完了。”他喃喃自语,心疼地抚摸着那些被损坏的梁柱。这些老木头就像人的筋骨,需要呼吸,需要适当的湿度,现在被化学胶液这么一灌,怕是活不长了。
赵校长赶来时,脸色铁青。张工团队也匆匆赶到,一群人围着新出现的漏点争论不休。
“可能是注胶压力不够,需要二次施工。” “或者是木材密度不均,导致胶液分布不理想。” “建议增加引流槽数量,重新布置排水路线。”
技术人员们提出各种专业术语,就是没人承认方案本身有问题。
李守拙默默地用拖把清理着积水,听着他们的讨论,心里又急又气。这些年轻人根本不懂,老建筑有自己的脾气,不是实验室里的模型,可以随便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