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张工头都没抬,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动着:“老师傅,我们有精密仪器,数据不会说谎。”他转身对助手说,“在东南角布三个点,取样分析。”

李守拙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但看到赵校长不耐烦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他叹了口气,继续拖地,水桶里的水已经换了三遍,地上的水迹却不见少。

下午,团队开始使用热成像仪检测墙体。一个年轻技术员举着设备对着西墙扫描了半天,皱着眉头说:“张工,这面墙温度异常,内部可能有积水。”

李守拙正在附近擦拭窗台,听到这句话忍不住插嘴:“小同志,西墙那边靠近竹林,常年不见阳光,潮湿是正常的。每年梅雨季节,我都会多开几扇窗通风...”

年轻技术员不耐烦地摆摆手:“老师傅,我们这是高科技热成像仪,温度差0.1度都能测出来,比人的感觉准多了。”

“可是...”李守拙还想解释那面墙的特性,技术员已经转身向张工汇报去了。

第二天,雨水稍歇,但礼堂内的漏水情况并未好转。张工团队的报告已经写了十几页,各种数据、图表、三维模型一应俱全,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

李守拙注意到礼堂地板开始微微膨胀,尤其是东南角的老松木地板,已经有些翘曲。他心急如焚,这座礼堂的木结构最怕长时间受潮,再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中午时分,他看到几个技术员正在讨论地基问题,终于忍不住再次上前:“几位同志,我看东南角的地基有些潮湿,是不是地下排水管...”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技术员打断他:“老师傅,我们刚用地质雷达扫描过地基,数据都很正常。”他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你看,这里没有任何异常。”

李守拙看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叹了口气:“仪器是死的,房子是活的。我在这四十年了,每年这个时候东南角都会返潮,因为后山的雪水化了,会顺着地势渗过来...”

“行了行了,”技术员不耐烦地挥挥手,“我们有科学方法,您就别操心了。拖您的地去吧,别妨碍我们科学施工。”

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李守拙脸上。他愣在原地,看着那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感觉一阵心凉。四十年了,他熟悉这座礼堂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声叹息,如今却成了“妨碍科学施工”的人。

赵校长正好走过来,听到这番话也只是笑笑:“李师傅,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吧,您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李守拙默默低下头,拿起墙角的扫帚,继续清扫地上的积水。水桶里的水映出他布满皱纹的脸,那双看过礼堂四十年风雨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失落。

他知道这些年轻人不是故意的,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相信数据和科技,这没有错。但他们不懂得,有些东西是仪器测不出来的,比如一座百年老建筑的脾气和习性。

傍晚时分,团队又带来一台大型设备,说是要做什么结构应力分析,需要在几根主梁上安装传感器。李守拙看着他们在那些珍贵的楠木梁上打孔安装螺栓,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这座礼堂就像一位沉默的老人家,不会说话,但有着自己的尊严。如今被这般折腾,李守拙感觉像是在亲眼目睹一位老友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