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守拙站在廊下看着这群人,他们手上的仪器闪着红绿绿的光,发出滴滴的声响,显得很高科技。张工——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径直走向赵校长,两人握手寒暄,看起来早就相识。

“赵校长您放心,我们团队最擅长古建筑维护,设备都是德国进口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红外热像仪、湿度检测仪,保准给您找出问题根源。”张工信心满满地说着,手势很大。

团队成员很快分散开来,无人机嗡嗡地升空开始扫描屋顶,有人拿着仪器在墙上比划,有人在电脑上调出三维模型。李守拙默默地退到角落,看着这群人在他的礼堂里忙活。

雨水还在渗漏,李守拙注意到水迹的分布有点奇怪,不像寻常的屋顶破损。他眯着眼睛仔细观察,发现水是从梁柱接榫处渗出来的,而不是从屋顶直接漏下。

“怪了,”李守拙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这漏水的架势...不像是破了个洞,倒像是气憋住了。”

恰好张工从他身边走过,听到这句话,嗤笑一声,推了推金丝眼镜:“气?老师傅,我们要看的是数据,科学数据。”他晃了晃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满是曲线和数字,“等我们的扫描结果出来,一切都会清清楚楚。”

李守拙闭了嘴,继续低头扫着地上的积水。四十年了,他熟悉这座礼堂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知道它什么时候需要通风,什么时候需要防潮,哪根柱子到了梅雨天会发胀,哪扇窗子刮北风时会嘎吱作响。

可是现在没人会问他的意见。科学仪器说了算,数据说了算。

窗外的雨更大了,礼堂里的滴水声似乎也更急了。李守拙看着那群忙碌的技术人员,又看看满脸期待的赵校长,心里隐隐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这座百年老礼堂,可不是几台机器就能读懂的。

第二章 科学的傲慢

科达团队的工作效率确实高,不出半日,礼堂内外就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和测量点。无人机在屋顶盘旋了整整一上午,发出令人烦躁的嗡嗡声。几个年轻人操纵着遥控器,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时不时交换几句专业术语。

李守拙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清扫积水,擦拭被雨水溅湿的桌椅。他的眼睛却始终没离开过那些技术人员,看着他们在礼堂里来回穿梭,在梁柱上贴标记,在墙上钻孔安装监测设备。

每钻一个孔,李守拙的心就揪一下。这座老礼堂的一砖一瓦都有来历,民国时期的青砖,建国初期的补修,七八十年代的加固,每一处痕迹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如今被这些年轻人随意钻孔打眼,他实在心疼。

张工坐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面前三台显示器同时闪烁着各种曲线和三维模型。赵校长站在他身后,时不时点头称是,虽然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压根看不懂那些复杂的图表。

“数据显示屋顶东南角有轻微下沉,可能是椽子老化导致的。”张工指着屏幕上一处红色区域,“我们需要在那里打几个探测孔,进一步确认情况。”

李守拙听到这话,忍不住放下拖把走过来:“张工,东南角那块儿不能随便打孔。那几根椽子是五七年加固过的,用的是上好的东北红松,结实着呢。倒是西北角有几根椽子,七八年台风时候受损,当时条件所限,修补得不太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