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的目光被墙上的一张照片吸引——那是一座典雅的音乐厅内部,装饰精美,座无虚席。
“那是老城市音乐厅,”陈伯注意到他的目光,“1960年代被拆了,建了现在的百货大楼。我曾经在那里为音乐会调音,听过最好的演奏。”老人的眼中闪过怀念的光芒,“你们建筑师总是喜欢拆掉旧东西,建新的,更闪亮的。但你们不明白,建筑不只是钢铁水泥,它们是记忆的容器。”
李哲想反驳,却一时无言。他的手机响起,是公司打来的紧急电话。
“抱歉,我得走了。”李哲取出名片递给陈伯,“如果您改变主意,我们可以提供额外的搬迁补偿。”
陈伯没有接名片:“年轻人,有些东西是钱补偿不了的。”
回公司的路上,陈伯的话一直在李哲脑海中回响。他打开平板电脑,调出老城区改造项目的设计图。现代化商业中心,玻璃幕墙,几何造型,高效空间利用——符合所有现代建筑理念,却确实如陈伯所说,缺乏某种...灵魂。
那天晚上,李哲罕见地没有按时回家。他让司机绕道去了老城区边缘,下车步行进入那些尚未被拆迁的巷弄。夕阳西下,老人们坐在门前聊天,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玩耍,炊烟从厨房窗口袅袅升起。
这些生活场景很快将被购物中心和停车场取代。
在一条小巷的尽头,李哲发现了一栋特别的老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拱形门窗,精美雕花,虽然破旧却依然能看出昔日的风采。他拿出手机查询资料,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位早期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更令他震惊的是,这栋建筑正好在陈伯琴行的隔壁,同样被列入了拆除范围。
李哲站在那栋老建筑前,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犹豫。他从未质疑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但此刻,某种情感正在他心中苏醒。
手机再次响起,是助理小王。
“李总,拆迁队明天将开始清理西北区,包括那家琴行。需要特殊安排吗?”
李哲沉默片刻,回答:“暂缓琴行那片的拆迁,等我通知。”
挂断电话,他深吸一口气。多年来,他第一次做出了不符合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决定。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一段神秘的琴声,和一位固执的老调音师。
3 过往幽灵
第二天清晨,李哲提前来到办公室,调出老城区所有建筑的历史资料。他发现那片区域远比想象中更有价值——十几栋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记录着城市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
然而他的设计方案中,这些全部被标记为拆除。
陈伯的琴行所在的建筑本身并无特殊历史价值,但隔壁那栋中西合璧的小楼确实是一位早期建筑大师的作品。李哲揉着太阳穴,感到一阵头痛。项目已经获批,拆迁进行过半,现在提出修改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他还是让助理预约了与文化保护部门的会议。
会议结果令人失望。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虽然那些老建筑有一定历史价值,但城市发展规划已经确定,商业中心的利益远远大于保护几栋老房子。
“除非你能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负责人说,“既能保留部分老建筑,又能实现商业开发。但这几乎不可能,李总,你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