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随着他的走动,琴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仿佛在引导他走向某个方向。

“今天先到这里。”李哲突然对团队说,“你们先回公司,我还有点事。”

团队成员困惑但不敢多问,陆续离开。李哲独自站在废墟中,追寻那若隐若现的琴声。它让他想起大学时代,林薇在校园音乐厅弹奏钢琴的场景。那时他刚刚开始追求她,常常借口学习音乐理论,去听她练习。

琴声突然停止了,仿佛从未存在过。

接下来的几天,李哲每次来到拆迁现场,都能听到那神秘的琴声。有时在清晨,有时在黄昏,总是在他独自一人时出现。他问过工人和其他管理人员,所有人都表示没有听到任何琴声。

“老城区确实有位老调音师,”一位工地说,“大家都叫他陈伯,据说在这片地方调了一辈子钢琴。不过他那片区下周就要拆了,老人死活不肯搬走。”

李哲记下了这个信息。那天下午,他提前结束工作,再次来到老城区。拆迁工作已推进到西北区域,那里有一些保存较好的老建筑,其中一栋二层小楼格外显眼——它的外墙上爬满藤蔓,门口挂着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刻着“陈氏琴行”。

琴声正是从那里传来的。

李哲走近些,透过窗户看到一位瘦削的老人正坐在一架老式钢琴前,手指在琴键上轻盈移动。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的手指上有厚厚的老茧,却能在琴键上跳出优雅的舞蹈。

李哲站在窗外听了许久,直到曲子结束才轻轻敲门。

老人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打量着他,然后缓缓起身开门。

“陈伯?”李哲问。

老人点头:“你是来劝我搬走的?我说过了,我和我的钢琴不会离开这里。”

“不,我只是...听到了琴声。很美的曲子。”

陈伯的眼睛微微眯起:“你知道这首曲子?”

“不太熟悉,但很动人。”

“这是德彪西的《月光》。”陈伯转身走回屋内,“很少有人能听出它的美了,尤其是在这片废墟中。”

李哲跟随老人进入店内。内部空间不大,却摆满了各种乐器维修工具和零件。墙上挂着几十张老照片,记录着这座城市音乐生活的变迁。一架老旧的立式钢琴占据着中心位置,显然刚刚被弹奏过。

“你是那位建筑师吧?”陈伯突然问,“要拆掉这片老城区的人。”

李哲略显尴尬:“城市需要发展,陈伯。新的商业中心会带来就业和经济增长。”

陈伯轻哼一声:“经济增长?你们这些人总是谈增长、效率、功能。”他手指轻抚过钢琴表面,“知道为什么老钢琴声音更温暖吗?因为木材随着时间呼吸,音板适应了环境,每一个部件都在岁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不是新工厂能制造出来的。”

李哲环视四周,注意到墙角堆放着一些旧图纸和书籍:“您在这里工作很久了?”

“六十年了。”陈伯语气中带着自豪,“我父亲开了这家店,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接手了他的事业。这座城市一半以上的钢琴都经过我的手调音。现在...”他摇摇头,“现在人们买电子键盘,塑料玩意,不需要调音,也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