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更新时间:2025-09-12 00:09:00

与此同时,我在教授圈的“刷脸”行动也非常成功。我凭借对未来经济趋势的“精准预测”,成功吸引了一位以产学研结合著称的刘教授的注意。他正负责一个与市政府合作的企业创新孵化项目,手上握有少量的初始扶持资金和宝贵的办公场地资源。

在一次课后讨论中,我“偶然”提及了一个关于“未来校园本地化服务O2O”的模糊构想(巧妙借鉴了未来美团、饿了么的雏形概念,但说得极其框架化)。刘教授顿时惊为天人,认为我极具商业嗅觉,主动提出可以将我纳入他的孵化项目,并提供支持。

我“受宠若惊”地接受了,并“顺理成章”地提出,我需要一个技术伙伴来实现它。于是,陆沉和他的项目,挂靠到了刘教授的名下,获得了名义上的指导和一间位于创业孵化园角落的、免费的简陋办公室。

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

而另一条线上,杨可可的“好日子”也如期而至。

我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比如注册小号添加她身边那些爱炫耀的闺蜜),密切关注着她的社交动态。朋友圈里,她依然在晒各种奢侈品、高档餐厅,但更新的频率逐渐降低,偶尔会透露出一些烦躁和抱怨的语句。

前世记忆告诉我,那个名叫张伟的“理财专家”,应该已经通过她某个远房亲戚的关系,牢牢黏上了她们家。

果然,一天深夜,我刷到杨可可一条仅深夜可见的抱怨动态:“烦!家里又为钱吵架!明明有‘大师’指点可以翻本,干嘛那么保守!”

我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我冷静地截屏,保存证据。然后,我登录了一个早已注册好的、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的匿名邮箱,将我记忆中关于张伟这个骗子的几个关键特征(比如他惯用的骗局名目、口头禅、可能的活动区域),以及杨可可家刚刚遭受巨额亏损、急于翻本的心理状态,写成一份简单的“线索”,发送给了本市一家以挖掘社会新闻著称的媒体记者。

我在邮件末尾写道:“据悉,已有家庭受骗,金额巨大,望贵社关注,避免更多人受害。”

做完这一切,我合上电脑。

杨可可,不用谢。

这仅仅是一道开胃菜。你和你家人那贪婪又愚蠢的心态,就是滋养这些骗局最好的温床。我甚至不需要亲自下场,只需要轻轻推一下,你们自己就会疯狂地奔向毁灭。

我现在真正的重心,是陆沉,是那个即将破土而出的“涅槃”。

周末,我去孵化园那间小小的办公室找陆沉。他正埋头在电脑前,双眼通红,但精神极度亢奋。

“成功了!你上次说的那个缓存机制,简直……神了!”他看到我,第一次主动开口,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延迟降低了70%!你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目光扫过空荡荡的办公室,窗外是蓬勃发展的大学城。

这里,才是我真正的猎场。

而某些人的屠宰场,也已经准备好了。

5

陆沉的效率高得吓人。

在我那些“神来之笔”的点拨下,他几乎是以燃烧生命的方式在编码。短短一个月,那个原本粗糙的算法原型已经被他迭代成了一个极其高效、稳定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