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回去后,陈默咬着牙开始“砍枝”。砍竹制家具生产线时,供应商带着工人堵在厂门口,说“你欠我的原料钱还没给,就想停单”,陈默把自己的车卖了,凑了二十万还上欠款;清库存时,有人出五折的价格收购所有滞销品,陈默却坚持“每件都要检查,有瑕疵的宁可烧掉,也不能砸了‘陈氏’的牌子”,最后一把火烧掉了三十万的残次品,火光中,他仿佛看到爷爷站在面前,眼神里满是欣慰。

可麻烦还在后面。关掉直播后,老客户的订单骤减,有的茶馆老板说“你这茶盘太贵了,比网上贵了一倍”,陈默只能一次次上门,带着新做的茶盘,现场演示“沸水浇盘不裂”,还承诺“终身保修”。有一次,他在一家茶馆等了三个小时,老板才愿意见他,看着他手里的茶盘,老板说“我爷爷当年就用你家的茶盘,现在我试试,要是好,我就跟你签长期合同”。

第三节 茶盘里的“守一”之悟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陈默再次来到守一斋,这次他手里捧着一个崭新的竹制茶盘——盘面上用竹丝镶嵌的“竹报平安”图案,纹路清晰,漆面温润,还带着淡淡的竹香。他把茶盘放在阳光下,光斑透过竹纹,在地上映出好看的图案,像极了爷爷当年做的茶盘。

“叶先生,您看!”陈默的声音带着激动,眼角还有未干的泪痕,“现在我们的茶盘供不应求,杭州的‘知竹茶馆’一次就订了两百件,上海的客户还专门开车来厂里提货,说‘这才是真正的陈氏竹器’。上周我爸把爷爷的牌位重新供上,还说‘你终于像个做竹器的了’。”

叶云根接过茶盘,指尖抚过上面的“陈氏竹器”印章,印章的刻痕很深,是陈默用爷爷传下的刻刀亲手刻的。“这茶盘的竹纹,是顺着毛竹的生长方向镶嵌的,比你爷爷当年的手艺,多了几分灵气。”他把茶盘放在桌上,倒了一杯热茶,茶水在盘底流转,却没有一丝渗漏,“你现在明白‘守一’的意思了吗?”

陈默点点头,坐在桌边,给自己也倒了一杯茶:“以前我以为‘守一’是‘死板’,现在才知道,‘守一’是‘专注’。我爷爷一辈子只做茶盘,不是他不会做别的,是他知道,只有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留住客户。现在我每个月只生产五十件茶盘,每件都亲自检查,虽然慢,却比以前赚的还多,工人的工资也涨了,大家都愿意跟着我干。”

叶云根看着窗外的竹林,阳光正好,竹子的影子落在桌上,和茶盘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幅天然的画。“《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守住一件事,做精、做透,就是‘守一’。守住‘一’,自然能生‘万’,就像这竹子,守住主干,才能长出新的枝芽。”

陈默离开守一斋时,叶云根把那个开裂的旧茶盘还给了他:“这个茶盘你留着,以后要是再想扩张,就看看它,想想今天的‘守一’之悟。”陈默接过茶盘,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走出很远,还能看到叶云根站在斋门口,手里握着那个青铜罗盘,指针在阳光下,终于稳定下来。

第二章 顺势:李梅的“花店困”——从“价格死磕”到“应需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