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更新时间:2025-09-30 00:07:53

终于,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等待时,纸面上极其缓慢地、断断续续地浮现出几行字,墨色很淡,笔画扭曲,仿佛书写者已精疲力尽:

“……关键……可能是……TCP/IP的某种深度演化分支……QoS(服务质量)优先级的全球绝对化标准……还有……基于……(字迹模糊)……的身份认证生态系统……几乎垄断……研究所备用能源……不稳……我尽量保持……连接……”

字迹在这里彻底中断了。无论我如何尝试书写、提问,甚至用手指轻叩书页,对面再也没有回应。

TCP/IP?QoS优先级绝对化?身份认证生态系统?这些术语对我而言有些陌生,但并非完全无法理解。我立刻掏出手机——感谢这个时代的网络还畅通无阻——开始疯狂搜索这些关键词,结合“2023年”、“技术标准”、“争议”、“潜在风险”等标签。

大量的信息涌入眼帘。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争论,关于网络中立性原则与某些追求极致传输效率的QoS(服务质量)提案之间的激烈交锋,关于少数几家科技巨头推出的、旨在统一全球数字身份认证的便捷生态系统及其可能带来的中心化风险……

线索很多,纷繁复杂,每一条似乎都有可能,但每一条又都显得那么宏大,无从下手。我需要的不是泛泛的了解,而是找到那个在2023年这个时间点上,已经埋下,并且会在未来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特定”抉择或“特定”技术倾向。

我抱着那本“时空之书”,冲回了宿舍。幸运的是,假期里宿舍只有我一个人。我将书小心地放在书桌上,打开了笔记本电脑。是时候发挥一个历史生的专业技能了——在浩瀚的资料中,甄别、比对、溯源,寻找那根最终导致王朝倾覆的稻草。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我几乎不眠不休。咖啡罐在脚边堆成了小山。屏幕上同时打开着几十个标签页:技术白皮书、标准制定会议的纪要、行业分析报告、科技新闻的深度评论、甚至是一些技术大佬在小型研讨会上的非正式发言记录。我试图从这些公开信息的字里行间,拼凑出那个可能存在的“幽灵”。

苏柠提到的“QoS优先级的全球绝对化标准”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在搜索中,我发现大约就在这个时间段,一个名为“虹桥协议”(Rainbow Bridge Protocol)的提案,正在由几个有影响力的跨国科技企业和标准组织推动,旨在为实时交互应用(如全息通信、远程手术、自动驾驶协同等)提供绝对可靠的网络通道。它通过一套复杂的优先级算法,允许特定数据流无条件抢占带宽和计算资源,这本质上是对“网络中立性”的根本性颠覆。反对声音认为,这会在底层制造出“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数据,撕裂互联网的平等基石,并且一旦全球基础设施深度依赖此协议,其核心调度算法若存在未被发现的缺陷或被恶意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支持者则描绘了无缝远程医疗、极致沉浸式娱乐的美好蓝图。争论异常激烈。

会是它吗?“虹桥协议”?它的核心算法,是否就隐藏着那种“系统性脆弱性”?比如,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在2023年可能还极其罕见的网络拥塞模式或数据冲突处理失当,这种不当在协议普遍部署初期无关紧要,但随着网络流量类型越发复杂、数据量指数级增长,这种处理失当被放大,最终在某个临界点引发了雪崩式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