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09-30 00:07:53

我刚在书上写下关于本地一个即将关闭的传统市场的见闻,苏柠那边的回复来得异常迅速,字迹甚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颤抖,仿佛书写者正竭力控制着恐慌:

“李哲!紧急情况!我们这边的全球网络,从三小时前开始,出现大规模、不可逆的崩溃!不是普通故障,是核心协议层面的彻底瓦解!就像……就像基石被抽走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

“恐慌在蔓延!基础服务大面积停摆!研究所的独立网络也只能勉强维持局部通讯!等等……我们刚刚检测到崩溃的源头信号特征……指向性非常明确……锚定在2023年!是你们时代埋下的‘因果种子’爆发了!”

字迹在这里出现了剧烈的扭曲,几乎是划破了纸张:

“李哲,你们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网络层面,你们到底留下了什么‘漏洞’?我们必须知道根源,才有可能找到补救的方法!时间不多了!”

虽然早有模糊的预感,但当苏柠的笔迹以一种近乎撕裂的方式,将“大断裂”的真相与我的时代直接挂钩时,我还是感到一阵眩晕,仿佛脚下的坚实地面骤然开裂。图书馆窗外,夕阳的余晖正温柔地铺洒在安静的校园里,远处的街道车水马龙,网络上的信息依旧洪流般奔涌。一切如常的表象下,危机已然埋下,并在二十多年后引爆。

我强迫自己稳住呼吸,指尖因用力而发白,在纸上快速写道:“苏柠,冷静点。告诉我,我需要从哪里入手?‘漏洞’可能是什么性质?协议?硬件后门?还是某种未察觉的逻辑炸弹?”我必须抓住重点,我是历史系学生,不是顶尖黑客,太技术性的东西我可能无法理解。

苏柠的字迹依旧急促,但似乎因为我的回应而稍微稳定了些:“我们初步分析,不像是单纯的软件漏洞或病毒。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文化心理和技术路径依赖,在整个网络体系基础中蔓延开的‘系统性脆弱性’。它可能隐藏在你们普遍认可的某种通信协议里,或者,是某种全球高度依赖、却未经充分冗余验证的底层架构标准里!”

她顿了顿,字迹又浮现,带着一种绝望的强调:“关键是,这种‘脆弱性’在你们时代可能是隐性的,未被激活的,甚至被认为是无害的!但在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网络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它被某种因素触发,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一切!”

系统性脆弱性?文化心理?路径依赖?我快速咀嚼着这些词汇。不是找某个具体的病毒或bug,而是寻找一种根植于我们时代技术选择和文化氛围中的“病因”。这听起来更抽象,但也似乎……更符合我这历史生的思维模式。或许,这正是需要我来寻找的原因。

“给我一些方向,苏柠。”我写道,“哪些协议或架构在你们崩溃的分析中被重点提及?或者,在你们的历史记录里,2023年前后,网络技术领域有什么关键性的、影响深远的技术决策或标准确立?”

这一次,等待回复的时间格外漫长。书页上只有我刚刚写下的字迹,对面一片死寂。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下来,图书馆亮起了灯。不安像冰冷的藤蔓,缠绕上我的心脏。她那边的情况,恐怕比描述的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