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柠对2023年的一切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甚至可说是……饥渴。她问我街边奶茶店有哪些口味,问我短视频平台最近流行什么梗,问我夏天的晚风是什么感觉,问我大学食堂的番茄炒蛋是甜是咸。她说,这些在2045年,大多只剩下冰冷的文字描述和少量模糊的影像,很多体验,已经永远消失了。
“我们这里,空气需要付费净化,天空大部分时间是灰白色的。自然的风?那是奢侈品。”她的字迹有时会带上一点淡淡的哀伤,“食物主要是营养合剂,口味千篇一律。你说的那种‘锅气’,我只在极少数售价惊人的复古餐厅的广告词里见过。”
我尽力描述着,描绘着我这个她口中的“黄金时代”的日常。阳光、雨水、街边小摊的烟火气、朋友间毫无目的的闲逛……这些我习以为常甚至偶尔抱怨的生活细节,在她的追问下,突然都焕发出一种我从未察觉的珍贵光彩。
交流并非总是顺畅。有时,我的话写到一半,字迹会突然中断、模糊,苏柠会说“信号不稳,时空湍流来了”,然后连接被迫中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本书也“挑食”,我们很快发现,它似乎只对“有价值的信息”反应稳定。单纯的闲聊、情绪宣泄,字迹会变得很淡,难以持久。而当我们讨论具体的知识、技术、文化细节时,字迹就格外清晰、稳定。
我们的交流,渐渐从漫无目的的闲聊,转向更有意识的记录与传递。我成了苏柠的“时空特约记者”。她会有计划地向我提问,关于2023年的具体技术架构、网络协议基础、关键基础设施的分布与冗余设计、全球供应链的细节,甚至流行文化的底层符号。我则利用我历史生的看家本领——查资料、考证、归纳,在图书馆、数据库、网络海洋中搜寻、核实,然后将我认为重要的信息,用工整的字迹誊录在那本“时空之书”上。这个过程,也倒逼着我这个历史生,去深入了解我所在时代的科技与运作肌理。
我也问过她:“你为什么要知道这些?特别是那些技术细节。”
她的回答很慎重:“为了理解‘大断裂’的根源。我们丢失了太多……李哲,你们拥有的,比你们自己意识到的要多得多。请务必……多记录一些。”
她的话语里总有种紧迫感,但我追问“大断裂”的具体情况,她又总是语焉不详,只说“时机未到”,或者说“知道太多或许会干扰历史的自然流向”。
这种悬而未决的感觉并不好受。但我能感觉到苏柠的真诚,以及她那份对已逝时代的眷恋与追寻。除了在“书”中交流,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时代备份。我跑遍城市的大街小巷,用相机和笔记录下老手艺人工作的场景,记录下市集的喧嚣,记录下朋友们的笑声,记录下日出日落,花开叶落。我知道,这些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成为珍贵的“史料”。
日子在笔尖的沙沙声与等待字迹浮现的期待中流淌。我和苏柠,两个相隔二十多年的陌生人,通过这神奇的连接,建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信任与默契。我能从她字迹的起伏里读出她的情绪,她似乎也能感知到我落笔时的犹豫或兴奋。
直到那一天,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周三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