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遗产
我是一名普通到极点的历史系学生,直到在图书馆发现了那本能够与未来对话的奇书。
2045年的她称我为“古代人”,却对我口中的“过去”如饥似渴。
当全世界的网络突然瘫痪,她惊恐地问我:“你们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而我,必须从泛黄的书页中,找出拯救未来的钥匙。
---
我,李哲,历史系大三学生,日常就是在图书馆故纸堆里打转。要说我人生中最不可思议的篇章,就始于那个闷热的、百无聊赖的暑假午后。图书馆旧馆的空气总是滞重,混杂着旧书陈墨和一点点霉味,时光在这里仿佛都走得慢些。我钻进“地方志与民俗”那个最偏僻的书架角落,想找点关于本地旧时手工业的冷门资料,指尖在一排排书脊上划过,然后,就碰到了那本蓝布面、无字书脊的册子。
它其貌不扬,厚度适中,安静地挤在两本厚厚的地方志中间。我抽出来,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入手有种奇特的温润感,不像普通纸张。翻开,内页是泛黄的宣纸,竖排毛笔小楷,工整得近乎刻板,记载的是一种本地早已失传的“云锦”织造工艺。初看,就是一本详尽的、有些枯燥的技术手册。
直到我把书带回靠窗的那个老位置,阳光透过高窗,在桌面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我无意间将保温杯杯底凝结的水渍蹭到了一页空白处——我发誓那前一秒看来还是空白的。紧接着,墨色的字迹,如同投入清水的墨锭,缓缓自纸面下浮现、晕开,一行完全不同于前面古体小楷的、清新洒脱的硬笔行书:
“呼叫古代人!能听见吗?这里是2045年,over。”
我差点把书直接扔出去。心脏像是被无形的手攥紧,又猛地擂鼓般敲打起来。环顾四周,只有书架投下的长长阴影,远处管理员老师规律的键盘敲击声,一切如常。幻觉?恶作剧?我盯着那行字,墨迹稳定,清晰无比。手指颤抖着,我抽出钢笔,在那行字下面,小心翼翼地写下一个字:
“谁?”
停顿了几秒,仿佛在等待某种无形的信号穿越时空,新的字迹开始浮现,带着一种跳跃的节奏感:
“成功了!天呐,双向通道真的稳定了!我叫苏柠,历史共振研究所的研究员。你是哪个朝代的?看这本书的载体样式,像是明清左右的?不对,你这回复用的是钢笔……你那儿到底是哪一年?”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2023年。我不是古代人,至少现在还不是。”
“2023!”那边的字迹几乎能看出惊叹,“太好了!那是‘大断裂’之前!信息宝库!活化石!”
“大断裂?”我捕捉到这个陌生的词。
“嗯……这个说来话长。先说说你呗,2023年的……你怎么称呼?你们平时都做什么?”
就这样,我和苏柠,一个在2023年,一个在2045年,通过这本神奇的“时空之书”,开始了我们的交流。这本书,据苏柠说,是他们研究所一件特殊的“遗物级”设备,基于某种量子纠缠与信息共振原理,能与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副本”建立连接。而我,恰巧成为了那个激活了“副本”的幸运儿(或者说是“天选之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