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所有人,今天可真是开了眼了!我们小区出了个‘环保警察’!”

“一个小姑娘,年纪轻轻不学好,就学着怎么教训长辈!”

“我扔个垃圾,她在旁边指手画脚,上纲上线,那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联合国派来的呢!”

底下立刻有几个熟悉的头像跳出来附和。

“王姐说的是下午那个事儿吧?我也看见了,那小姑娘是有点过分了。”

“就是就是,得理不饶人,年轻人现在都这么狂吗?”

“多大点事儿啊,至于吗?现在的小孩,读了几天书,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我看着屏幕,手指冰凉。

原来下午那几个看热闹的,都是她的“亲友团”。

他们在群里一唱一和,绘声绘色地把我描述成一个仗着自己读了点书,就对长辈颐指气使、毫无礼貌的恶人。

王姨见有人撑腰,更加来劲了。

“我活了五十多年,第一次被人这么当众下不来台!她算老几啊?”

“不就是扔歪了一点吗?我难道会赖在地上不走吗?用得着她在那儿指指点点?”

“还说什么‘我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家’,呸!说得比唱得好听!我看她就是想出风头!”

群里的风向,彻底被带偏了。

一些不明真相的业主也开始发言。

“小姑娘还是应该谦虚点,跟长辈好好说。”

“现在的年轻人,是该多点尊重。”

我捏着手机,气得浑身发抖。

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我明明全程温和,没有一句重话。

到了她嘴里,就成了“教训”、“指手画脚”、“得理不饶人”。

我的室友陈淼凑过来看了一眼,直接气炸了。

“卧槽!这老太太脸皮是城墙做的吗?姜知,怼她!跟她干!把下午的监控调出来,看谁丢脸!”

我确实有那么一瞬间的冲动,想冲进群里跟他们对骂三百回合。

但理智告诉我,不行。

我现在进群,说什么都是苍白的。

他们人多势众,我说一句,他们能用十句唾沫星子淹死我。

而且,一旦开始对骂,我就从“有理”变成了“互撕”,性质全变了。

我放下手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怎么办?

任由他们这么污蔑我?那我以后在小区里还怎么做人?

每次出门都得被人指指点点?

不行,绝对不行。

我必须反击。

但不能用他们那种泼妇骂街的方式。

我要用我的方式。

我重新拿起手机,但没有点开微信。

我打开了一个学习软件,找到了我上学期“环境心理学”的课程录像。

我拖动进度条,找到了讲“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沟通策略”那一章。

教授在视频里说:“面对误解和抵触,情绪化的对抗是最低效的。最高效的方式,是釜底抽薪——剥离对方的情绪化指责,只回应事实,并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

证据。

我眼睛一亮。

监控!

我立刻给物业管家发了条微信。

“您好,我是7栋802的住户。我想申请查看今天下午四点左右,垃圾分类点附近的公共视频,可以吗?”

管家很快回复:“您好,请问有什么事需要帮助吗?”

我言简意赅:“我和邻居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有点误会,想通过视频还原一下事实,避免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