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
偷换概念,道德绑架,外加地图炮攻击。
一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
她这段话,成功地勾起了群里一众“妈妈”们的同情心。
“@安安妈抱抱,别生气。有些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是,孩子健康活泼才是最重要的。怕吵,住别墅去啊。”
“703的业主,你有点太苛刻了。得饶人处且饶人。”
我看着这些发言,气笑了。
整个群里,没人关心噪音扰民的事实。
所有人都在共情一个“辛苦的妈妈”,批判我这个“冷漠的单身女青年”。
我的合理诉求,被曲解成了“没爱心”和“苛刻”。
物业管家也冒泡了。
发了个和稀泥的表情包。
“大家都是邻居,和气生财,都消消气哈。”
“安安妈”的戏还没演完。
她又发了一张照片。
是她儿子在客厅玩积木的样子,看起来乖巧可爱。
照片配文:“宝宝,妈妈对不起你,妈妈没本事,买不起大别墅,让你在家跑两步都要被人说。”
这一下,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
对我的指责,开始升级。
“太过分了,这是在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就是,为了这点小事,至于吗?”
“@703快给人家道个歉吧,你看把人家妈妈逼成什么样了。”
我握着手机,手指冰凉。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永远不要和傻子论长短。
因为他们会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在他们构建的话语体系里,孩子的吵闹是天经地义。
母亲的辛劳是免死金牌。
而我,一个追求安静的独居者,是这个和谐社区里,一个不懂包容、没有爱心的异类。
道歉?
让我为一个施害者,向一个受害者道歉?
凭什么?
我看着群里那些义愤填膺的头像,一个一个划过去。
很好。
我记住你们了。
我没有再回复。
任何解释,在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
还会被他们当成是狡辩。
我需要等。
等他们的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了。
等这场独角戏唱到高潮。
然后,我再上场。
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给这场闹剧,画上一个。。
一种,他们绝对不想看到的。。
我关掉微信,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档。
文档命名为——《普法材料第一弹》。
3
我一晚上没睡好。
不是因为楼上吵。
恰恰相反,自从我在群里发完言,楼上就没再发出任何声音。
安静得诡异。
我失眠,是因为兴奋。
一种棋手找到破局关键点的兴奋。
第二天,我照常工作。
翻译一份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
专业,枯燥,需要极度的精准。
我沉浸其中,暂时忘了楼上的烦心事。
下午三点,工作告一段落。
我泡了杯咖啡,点开了业主群。
群里,关于我的“批斗会”还在继续。
虽然热度降了点,但还是有人时不时@我一下,问我为什么不出来道歉。
“安安妈”也没闲着。
她时不时发点儿子的日常。
今天学会了画画,明天得了小红花。
字里行间,都在塑造一个“坚强乐观的好妈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