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武力集结:从玄甲军到囚徒军团
政变的武力基础由三部分构成:核心力量是李世民的私属武装玄甲军,约八百人,由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猛将统领,皆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辅助力量是策反的禁军,约一千人,由常何、敬君弘指挥;后备力量是高士廉在长安狱中释放的数百囚徒,经紧急武装后部署在玄武门附近,作为应急兵力 。
为隐蔽集结兵力,李世民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玄甲军以“护卫秦府”为名分批进入长安,再通过常何的配合潜入玄武门;囚徒则以“修缮宫墙”为由被秘密运至宫城外围。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深夜,所有兵力完成部署:玄甲军主力埋伏于临湖殿附近,禁军控制玄武门及周边宫门,囚徒军团在宫外待命接应。
此外,李世民还做了后路准备:派屈突通前往洛阳巩固防御,若政变失败便率家眷逃往洛阳,以河南为基地与长安形成对峙。同时联络李靖、李勣等军方重臣,虽未明确要求其参与,但获得了“不干预”的承诺,确保军方不会站在太子一方 。
4. 舆论铺垫:天象与诬告的双重运作
政变前的舆论战同样关键。李世民团队巧妙利用了古人对天象的迷信,通过傅奕制造“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的谶语,既为政变寻找“天命”依据,也借此试探李渊的态度。当李渊将密奏展示给李世民时,他顺势反戈一击,诬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并“与突厥勾结,欲献灵州以求外援” 。
这一诬告精准击中了李渊的痛点。当时突厥频繁南侵,是唐朝最大的边患,“通敌”罪名足以让李渊震怒。李渊果然决定次日召集兄弟三人入宫对质,这正中李世民下怀——他需要一个让李建成、李元吉放松警惕、轻装入宫的理由。而李建成之所以决定入宫,一方面是相信自己在宫中的势力,另一方面则低估了李世民的决绝,认为“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
三、喋血: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宫城惊魂
1. 凌晨行动:控制李渊与伏兵设局(卯时,5-7点)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凌晨,长安城笼罩在薄雾之中。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核心亲信,连同八百玄甲军,通过常何控制的玄武门秘密进入宫城。按照预定计划,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亲自率领,前往临湖殿设伏;另一路由尉迟敬德带领,直扑李渊泛舟的海池,实施软禁计划 。
临湖殿位于太极宫西北部,临近海池,是李建成、李元吉入宫见李渊的必经之路。考古发掘证实,此处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出土了大量唐初兵器残件,碳-14测年显示其年代与政变时间完全吻合 。李世民的伏兵隐蔽于殿内及周边树林,士兵皆着铠甲,手持长弓利刃,等待目标出现。
与此同时,尉迟敬德率七十余骑抵达海池。此时李渊正与裴寂、萧瑀等七位大臣泛舟议事,对宫城内的异动毫无察觉。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扑船头,李渊惊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以“秦王恐陛下受惊,遣臣宿卫”为由,实则将李渊及大臣全部软禁。李渊身边的侍卫虽有反抗,但因禁军已被策反,很快被制服,海池周边迅速被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