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公元前222年,在灭楚之后,嬴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随后,王贲率军攻代,俘虏代王嘉,赵国残余势力被彻底清除。燕国灭亡后,秦国在其故地设置渔阳郡、右北平郡等。灭燕之战因荆轲刺秦而带有强烈的复仇色彩,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进程。

(2)灭齐之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齐国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其疆域位于东方,拥有鱼盐之利,曾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在齐湣王时期因灭宋而遭到五国伐齐,国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在秦国攻灭其他五国的过程中,齐王田建采取“事秦谨”的政策,始终不参与合纵抗秦,甚至“秦每灭一国,齐人皆贺”,妄图以中立换取自保。

齐国丞相后胜是个贪财之辈,秦国早已派人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多次劝说齐王“朝秦”,并遣散了边境的守军。因此,当其他五国相继灭亡后,齐国已无任何防御能力——边境“无城守之备”,军队“不修攻战之具”,朝堂之上一片投降论调。

公元前221年,嬴政派王贲率军从燕国故地南下攻齐。秦军几乎未遇到任何抵抗,便迅速抵达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在后宫的劝说下,未作任何抵抗便出城投降。秦国将齐王田建流放至共地,“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国灭亡后,秦国在其故地设置齐郡、琅邪郡等。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返回咸阳,嬴政正式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从公元前236年攻赵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灭齐结束,历时15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朝。

三、定鼎:制度革新——大一统帝国的构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1. 确立帝号与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前221年,六国灭亡的消息传到咸阳,嬴政召集丞相、御史等大臣商议“定帝号”事宜。他认为自己“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大臣们商议后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嬴政称“泰皇”。

嬴政却认为“泰皇”仍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功绩,遂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合称为“皇帝”,自称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同时,他废除“谥法”,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敬,规定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为“玺”,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中央官制上,秦始皇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分为左右丞相;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兼管奏章典籍。“九卿”则是具体的行政部门长官,包括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财政税收)、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供皇帝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