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六国中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且地处南方,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强对手。灭楚之战是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对嬴政战略决策的重大考验。
公元前226年,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之策,年轻将领李信声称“不过用二十万人”便可灭楚,而老将王翦则坚持“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认为王翦“老矣,何怯也”,遂任命李信为统帅,蒙恬为副将,率军二十万攻楚。王翦见意见不被采纳,便以“病老”为由辞官回乡。
李信率军兵分两路攻楚,初期进展顺利,攻克平舆、寝丘等城,随后率军西进,欲与蒙恬会师城父。但楚军统帅项燕(项羽祖父)深知秦军轻敌,采取“诱敌深入”战术,率军尾随秦军三日三夜,趁秦军不备发动突袭。秦军大败,李信率残军逃回秦国,“死者七都尉”,这是秦国统一战争中最惨重的失利。
嬴政得知战败消息后,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恳请王翦复出。王翦应允,但坚持“必六十万人”,嬴政最终同意。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万秦军攻楚,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兵力,嬴政亲自到灞上送行。
王翦率军抵达楚境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在营地修筑壁垒,坚守不出,与楚军对峙。项燕多次挑战,秦军始终按兵不动。王翦每日让士兵“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甚至与士兵一同吃饭,以此麻痹楚军。对峙数月后,项燕误以为秦军“无战心”,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如猛虎下山般猛攻楚军,楚军仓促应战,迅速溃败。
秦军乘胜追击,于公元前223年攻克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项燕率残军退守江南,立昌平君(原秦国丞相,楚国王族后裔)为楚王,继续抵抗。公元前222年,王翦率军渡江攻灭楚军残余势力,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彻底灭亡。秦国在楚国故地设置九江郡、长沙郡等。灭楚之战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六国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第三阶段:鲸吞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1年)
(1)灭燕之战:荆轲刺秦后的雷霆报复
燕国地处北方,与秦国相距最远,实力较弱,但因太子丹策划的“荆轲刺秦”事件,成为秦国优先攻灭的目标。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以“献督亢地图”“送樊於期首级”为名,前往咸阳刺杀嬴政。在朝堂之上,荆轲展开地图时“图穷匕见”,左手抓住嬴政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向嬴政。嬴政挣脱衣袖逃跑,绕柱躲避,最终在侍医夏无且的帮助下,拔出佩剑斩断荆轲左腿,荆轲被当场斩杀。
荆轲刺秦事件彻底激怒了嬴政,他下令“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克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军将领李信率军追击,燕王喜为求自保,竟派人斩杀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求和。嬴政此时正集中精力攻楚,遂暂缓攻燕,燕国得以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