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2年,嬴政再次派军攻赵,兵分两路夹击邯郸,李牧再次率军抵御,在番吾设伏击败秦军,再次粉碎了秦国的进攻。连续两次失利让嬴政意识到,强攻无法战胜李牧,遂采用尉缭的离间计。公元前229年,秦国派使者重金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郭开向赵王诬告李牧“欲反”。赵王迁昏庸无能,竟下令解除李牧兵权,改派赵葱、颜聚为将。李牧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交权,最终被赵王派人秘密捕杀。
李牧之死成为赵国灭亡的转折点。公元前228年,嬴政派王翦率军大举攻赵,失去李牧的赵军不堪一击,秦军迅速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抵抗,但已无力回天。公元前222年,秦军攻灭代国,俘虏公子嘉,赵国彻底灭亡。攻赵之战的艰难,让嬴政更加重视“离间计”的作用,此后灭六国过程中,这一策略被多次运用。
(2)灭韩之战:最轻松的闪电战
韩国是六国中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国家,其疆域位于中原腹地,被秦、赵、魏三国包围,长期处于秦国的压迫之下。早在公元前231年,韩国便因畏惧秦国,主动献出南阳郡求和,嬴政派内史腾率军接管南阳,将其作为攻韩的前进基地。
公元前230年,在攻赵战争暂时受挫后,嬴政决定先灭韩国,以震慑其他国家。他任命内史腾为统帅,率军数万进攻韩国都城新郑。韩国因长期积弱,兵力仅数万,且缺乏名将指挥,面对秦军的进攻毫无抵抗之力。内史腾采取“闪电战”战术,迅速突破韩国边境防线,直逼新郑。韩王安见大势已去,未作抵抗便出城投降,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秦国在韩国故地设置颍川郡,将其纳入中央集权统治体系。灭韩之战的迅速胜利,不仅扩大了秦国的疆域,更验证了李斯“先灭韩以恐他国”战略的正确性,极大地鼓舞了秦军的士气,为后续灭赵、灭魏奠定了基础。
(3)灭魏之战:水灌大梁的终结
魏国曾是战国初期的霸主,经桂陵、马陵之战后逐渐衰落,但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地理位置险要,城防坚固,且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成为秦国攻灭三晋的最后障碍。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贲(王翦之子)率军攻魏。
王贲率军抵达大梁后,发现大梁城垣高大厚实,且城内粮草充足,强行攻城必然伤亡惨重。他考察地形后发现,大梁城地势较低,附近有黄河与鸿沟流经,遂决定采用“水攻”战术。秦军在黄河与鸿沟修筑堤坝,堵住水流,待水位上涨后掘开堤坝,洪水顺着河道直奔大梁城。
洪水浸泡大梁城达三个月之久,城垣逐渐崩塌,城内百姓死伤无数,粮草断绝。魏王假见城池已无法坚守,只得开城投降。王贲率军进入大梁,将魏王假俘虏,魏国灭亡。秦国在魏国故地设置砀郡、泗水郡等。灭魏之战展现了秦军灵活的战术运用,也反映了战国末期战争的残酷性——为达胜利目标,不惜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手段。
2. 第二阶段:横扫荆楚——击溃最强对手(公元前226年-公元前2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