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之乱的平定,成为嬴政亲政的“投名状”。他借平叛之机,彻底清除了赵姬集团的势力,同时将矛头指向吕不韦——嫪毐由吕不韦引荐,吕不韦难辞其咎。公元前237年,嬴政免去吕不韦丞相之职,将其流放蜀地。吕不韦深知嬴政“必欲除之”,恐遭更大羞辱,遂饮鸩自尽。至此,22岁的嬴政彻底掌控秦国政权,这位从邯郸质子之子成长起来的君王,终于手握权柄,将目光投向了函谷关以东的广阔天地。
3. 亲政之初的内外格局:强秦的实力与隐患
嬴政亲政时的秦国,已具备统一天下的绝对实力。经济上,关中平原经郑国渠灌溉,“收皆亩一钟”,成为天府之国;巴蜀地区经李冰治水,盛产粮食布帛,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军事上,秦国拥有常备军百万,且实行“军功爵制”,士兵作战勇猛,“闻战则喜”,同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出土的秦俑兵器显示,秦剑采用铬盐氧化处理,锋利无比,秦弩射程可达三百步,远超六国武器水平。
政治上,秦国经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熟,“三公九卿”雏形已现,行政效率远高于六国的分封制。人才储备上,虽吕不韦已死,但李斯、尉缭等顶尖人才仍在朝堂效力。李斯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的战略,尉缭则献上“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离间计,为统一战争制定了清晰的行动纲领。
但秦国也面临潜在隐患:内部,吕不韦、嫪毐集团的残余势力仍需肃清,旧贵族对嬴政的集权统治心存不满;外部,六国虽弱,但仍有合纵抗秦的可能——公元前241年,赵、楚、魏、燕、韩曾组成五国联军攻秦,虽被击退,但足以证明六国尚存联合抵抗的意识。此外,北方的匈奴逐渐崛起,时常南下侵扰,可能对秦国的东进计划形成牵制。
嬴政亲政后,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局面:对内,以“法”为纲,严厉打击反对势力,同时延续商鞅变法以来的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派使者携带重金游说六国大臣,破坏其合纵联盟,“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短短一年间,秦国便稳定了内外局势,具备了发动统一战争的全部条件。公元前236年,赵国与燕国发生战争,嬴政以“援燕”为名派王翦率军攻赵,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
二、东出:铁马金戈——统一战争的战略推进(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
1. 第一阶段:剪灭三晋——扫清东进门户(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5年)
(1)攻赵之战:最艰难的啃硬骨头
赵国是秦国东进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拥有廉颇、李牧等名将,且士兵多经胡服骑射改革,战斗力强悍。嬴政将灭赵作为统一战争的首要目标,前后历时十年,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堪称统一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攻燕,国内空虚,嬴政派王翦、桓齮、杨端和兵分三路攻赵,夺取阏与、撩阳等九城,拉开攻赵序幕。公元前234年,桓齮率军攻克平阳、武城,斩杀赵军十万,赵王迁急调李牧为大将军抵御秦军。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擅长山地战与防御战,他率军在宜安与秦军对峙,趁桓齮轻敌冒进之机发动突袭,大败秦军,桓齮仅率少数亲兵逃回秦国,史称“宜安大捷”。这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首次重大失利,嬴政被迫暂缓攻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