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央官制体系严密,分工明确,且相互制衡,所有官员均由皇帝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确保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王权旁落不同,“三公九卿”制度将全国的政治、军事、司法等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2. 推行郡县制与地方治理革新
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始皇面临着“分封”与“郡县”的争论。丞相王绾等大臣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建议分封秦始皇的子弟为王,镇守边远地区。但廷尉李斯坚决反对,认为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重蹈春秋战国的覆辙,主张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下令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郡的长官为郡守,掌管一郡的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郡丞协助郡守处理政务;郡尉掌管军事。县的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上)或县长(万户以下),掌管一县政务;县丞协助县令;县尉掌管军事。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游徼(掌管治安)。里设里正,亭设亭长(如刘邦曾为泗水亭长),负责基层治安和徭役征发。
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彻底打破了分封制下“国中之国”的局面,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这一制度被后世王朝沿用两千余年,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下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从文化、经济等层面巩固郡县制的推行。
3. 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
(1)书同文:消除文化隔阂
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同一汉字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写法,如“马”字在秦国写作“马”,在赵国写作“”,在楚国写作“”,严重阻碍了文化交流和政令传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丞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工作。
李斯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吸收其他各国文字的优点,制定了一套标准文字,称为“秦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文字。他还编写了《仓颉篇》,作为推广小篆的识字课本。同时,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狱吏程邈在小篆的基础上简化出一种新的字体,称为“隶书”,逐渐在民间流行。
“书同文”的推行,消除了六国之间的文化隔阂,使文字成为连接全国的精神纽带,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出土的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等文物中,大量秦篆和隶书的记载,证实了当时文字统一的成效。
(2)统一货币:规范经济秩序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半两钱),赵国使用铲形币(布币),齐国使用刀形币(刀币),楚国使用蚁鼻钱(鬼脸钱),货币的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