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塞孤烟
北魏延兴二年,阴山北麓,六镇边塞。
狂风卷着沙砾,抽打在饱经风霜的烽燧墙上,发出鬼哭般的呼啸。拓跋宏登临帝位未久,年方七岁,冯太后垂帘听政,朝局未稳。北方的柔然部落趁机屡犯边塞,魏国北疆烽烟时起。
破六韩·拔陵,一个年轻的鲜卑烽卒,正伫立在烽燧顶端的垛口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北方苍茫的地平线。他年方十九,却已在边塞戍守三载,脸庞被塞外的风沙雕刻出与年龄不符的刚毅线条。
"拔陵,下来用饭了!"下面传来老烽帅屋引伦的喊声。
拔陵最后望了一眼暮色四合的原野,灵活地顺着木梯爬下烽燧。燧内火光摇曳,映照着另外三个烽卒的面容:老成持重的屋引伦、机灵瘦小的贺拔岳和沉默寡言的汉人军医张仲禹。
四人围着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汤,就着硬如石块的胡饼,默默进食。这是六镇中最偏远的一座烽燧,驻扎着来自不同民族的士卒,共同承担着监视柔然动向的重任。
"听说昨天东面三十里的烽燧遭袭了?"贺拔岳压低声音问。
屋引伦点点头,面色凝重:"一队柔然游骑,人不多,但够狠。幸好发现得早,点燃了烽火,援军及时赶到。"
拔陵握紧了手中的汤勺。他的一家就是在柔然袭击中丧生的,那时他才十岁。仇恨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心中。
"朝廷何时才能发兵彻底剿灭这些蠕蠕!"他咬牙道。
张仲禹轻轻摇头:"朝廷重心在南朝,北疆...只能靠我们自己坚守。"
夜深了,狂风依旧呼啸。轮到拔陵值夜,他裹紧皮袍,再次攀上烽燧顶端。月光被乌云遮蔽,四野漆黑如墨,唯有风声填满天地。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雷声轰鸣。暴雨倾盆而下。
就在这电闪雷鸣的间隙,拔陵锐利的目光捕捉到北方原野上一个小小的身影,正蹒跚向着烽燧方向移动。
"有人!"他立即警觉起来,吹响了警哨。
燧内众人瞬间惊醒,披甲持刃,迅速各就各位。
"多少人?"屋引伦攀上来急问。
"就一个...看起来像个孩子。"拔陵眯着眼,努力透过雨幕辨认。
那身影越来越近,确实是个孩童模样,衣衫褴褛,在暴雨中踉跄而行。
"柔然人的诡计?"贺拔岳怀疑道,"让孩子打头阵,诱我们开门?"
屋引伦沉吟片刻:"拔陵,张医官,你们带兵器出去看看。我和贺拔岳在燧上警戒,若有诈,立即撤回。"
拔陵和张仲禹披上蓑衣,谨慎地打开烽燧沉重的木门。风雨立刻扑面而来,几乎令人窒息。
那孩子似乎已力竭,倒在离烽燧百步之遥的泥泞中。
拔陵率先上前,刀尖指向那蜷缩的身影:"什么人?"
没有回应。张仲禹蹲下身,轻轻将那孩子翻转过来。闪电再次划亮夜空,瞬间照亮了一张面孔——
那是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面容清秀却脏污不堪,最令人惊讶的是,他怀中紧紧抱着一块奇特的青黑色石头,石头上有着天然的银色纹路,宛如星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