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我再次登录了“先知”的账号。
论坛里,关于我上次“预言”的讨论热度还未完全散去。
我深吸一口气,敲下了一篇我准备了半个多月的文章。
标题是:
《未来十年,我们都将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深度解析宏观政策与产业变革的内在逻辑》
这篇帖子,就是我为夏知许编织的网。
文章里,我没有一个字提到“土木工程”好。
相反,我通篇都在分析“大基建时代”。
我利用我超越这个时代十年的认知,旁征博引,数据详实。
我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分析到“城市化进程”的瓶颈;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我把未来几年,国家将要大力发展基建,投入数万亿资金的“事实”,包装成一个通过严密逻辑推导出的“未来”。
文章写得逻辑缜密,数据环环相扣,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洞察未来的前瞻性。
在文章的最后,我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
“当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时,无数行业将被重塑。金融和互联网固然是明珠,但在时代的基石面前,它们的光芒,或许会显得黯淡。真正的聪明人,会选择去铸造基石,而不是追逐浪花。”
每一个字,都是冲着夏知许去的。
她聪明,她自信,她看不起“随大流”的选择。
她一定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能洞察时代洪流的“聪明人”。
而“铸造基石”的行业是什么?
我不需要明说。
以她的信息搜集能力,她自己会找到答案——土木、水利、建筑……这些传统的工科专业。
帖子发出去后,我立刻下线,清除所有痕迹。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
这一次,论坛的反应,比上次更加激烈。
帖子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这群高中生的认知范畴。
“这……这是高中生能写出来的东西?”
“我感觉我的脑子被掏空了,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感觉那么牛逼。”
“我爸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我把这帖子给他看了,他说作者至少有博士级别的水平,而且信息渠道非常恐怖。”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吹牛逼吧?现在谁还去搞工程?互联网金融才是版本答案!”
“就是,工地搬砖,也能叫风口?”
争论越激烈,这个帖子就越火。
我知道,夏知许一定看到了。
而且,她一定会把两方的观点,都仔仔细细地研究一遍。
而那些反对的声音,只会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独立判断”。
因为在她的世界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我甚至能想象出她此刻的样子。
坐在台灯下,眉头微蹙,眼神里闪烁着思辨的光芒,在笔记本上飞速地记录、分析、对比。
她正在一步一步,走进我为她设下的陷阱。
而她,对此一无所知。
甚至,还为自己能“拨开迷雾,看到未来”而沾沾自喜。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不经意”地在她面前,展露一些“痕迹”。
比如,在图书馆看一本《结构力学导论》,然后“忘”在桌上。
比如,在和同学聊天时,“无意”中感叹一句:“其实我们国家的基础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