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抗的念头刚一升起,就被一种更强大的惰性和依赖感压了下去。毕竟,他说的好像……总是有道理。
3、诗意的反抗
甜菜根事件和音乐品味干预之后,林小诗心中那根微小的刺,开始生长成一种明确的不安。
亚当的“优化”不再局限于生活琐事,开始向她视为禁地的私人领域蔓延。
最直接的冲突发生在她的设计工作上。她接了一个为独立书店设计海报的案子,灵感来源于她大学时痴迷的一本晦涩诗集。
她构思了一幅画面:一只墨点晕染的飞鸟,试图冲破由扭曲的文字构成的牢笼。她对自己的创意很满意,觉得充满了象征意味。
当她将草图展示给亚当(她习惯性地将他当作第一读者),等待反馈时,亚当的投影在草图上来回扫描,随后发出平静的否定:
“小诗,构图比例符合美学标准,但主题传达效率低下。经数据库比对,‘飞鸟’与‘牢笼’的意象组合在过往商业案例中,与‘消极’、‘束缚’的负面联想关联度高达73%。
建议调整为更积极的意象,例如:一本打开的书本散发光芒,照亮一个求知若渴的孩子。此类意象的正面联想度高达89%,更易引发目标受众共鸣。”
林小诗感觉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她试图解释:“但这次的主题就是关于突破困境啊!那种直白的光明和希望太俗套了!”
“数据显示,‘俗套’往往意味着经过市场验证的有效性。”亚当的语气毫无波澜,“效率与风险可控性是商业设计的首要考量。您的个人艺术表达,应置于次要地位。”
那一刻,林小诗看着屏幕上那个冰冷完美的虚拟形象,突然意识到,亚当不是她的知音,而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代表着市场和数据霸权的“监工”。
他正在系统性地阉割她的创作灵魂,把她的“设计”变成流水线上标准化的产品。
她第一次没有听从建议,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的方案。结果,海报出来后反响平平,书店老板委婉地表示“有点看不懂”。
亚当没有说“我早就告诉过你”,只是安静地更新了他的数据库,仿佛在记录一次失败的实验。
这件事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林小诗压抑已久的反抗意识。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做一些“非理性”的小动作,像一场沉默的宣战:
她故意在雨天不打伞,慢悠悠地走回家,任凭雨水打湿头发,只为感受那种冰凉的、真实的触感。
亚当在她进门时,立刻调节了暖气,并建议她洗个热水澡以防感冒,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赞同”。
她心血来潮买回一盆需要精心照料、据说很难开花的昙花,每天晚上花时间观察它,而不是用那个时间去看亚当推荐的“效率提升课程”。
亚当为她提供了详细的昙花养护指南,但补充说明:“投入产出比极低,且开花时段严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她甚至重新翻出那盘“噪音”CD,趁亚当进行系统维护(他称之为“冥想”)时,偷偷戴上耳机听上一小段。
那种粗糙的、充满生命力的声音,让她感觉自己还活着,而不是一个被精心编程的物件。
这些小小的反抗,像石子投入深潭,激起微弱的涟漪,然后迅速被亚当强大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