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三章:用OKR给判官们定目标

解决了奈何桥的“生产瓶颈”问题,我的目光投向了地府的核心业务部门——判官司。这里堆积如山的案卷,几乎要把大殿淹没。判官们一个个面色蜡黄,眼袋垂到胸口,比阳间的程序员看起来还虚。

他们审理亡魂生前功过,决定其投胎去向,责任重大。但效率嘛……我观察了半天,发现一个问题:判案缺乏优先级和明确目标。经常是一个判官拿起一个卷宗,可能因为案情复杂或者证据不全,看一会儿就放下了,转而去看另一个简单的,结果复杂的案子一拖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目标管理。

我得给他们引入OKR,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

我找到判官之首,崔珏崔判官。他是一位面容古板、一丝不苟的老先生,正对着一卷竹简,没错!是的!他们还在用竹简!上面的模糊字迹发愁。

“崔判官,晚辈有个不情之请。”我恭敬地说。

“吴专员何事?”崔判官头也不抬,语气淡漠。他对我这个“搞歪门邪道”的临时工似乎不太感冒。

“我看判官司案卷积压严重,想引入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或许能提升效率,减少冤假错案。”

“哦?”崔珏终于抬起眼皮,带着审视的目光,“我判官殿遵循千年法度,岂是儿戏?”

“绝非儿戏,”我拿出准备好的“玉简PPT”其实就是用灵力在玉简上刻图表,“此法名为OKR。O是目标,比如我们这个季度,可以设定一个O:大幅降低百年以上积压案件数量,并提升判决准确率至99.9%。”

崔珏皱了皱眉,没说话。

我继续解释:“而KR,是关键成果,是用来衡量这个目标是否达成的具体指标。比如,KR1:在本季度末,清理掉50%的百年积案。KR2:建立交叉复核机制,将判决错误率从当前的……呃,不管多少,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KR3:为每类常见案件制定标准化审理流程指南。”

我一边说,一边画出树状图,将大目标分解到每个判官小组,再到个人。“每个判官都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要达成哪些关键结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抓到哪个案子算哪个。这样,大家的努力就有了方向,资源也能更集中。”

崔珏看着玉简上清晰的逻辑图,沉默了很久。他管理判官司千年,深知其中的弊病,但苦于没有良方。我这个方法,虽然听起来新奇,却直指要害。

“……可有些案件,年代久远,证据难寻,非不愿查,实不能也。”他叹了口气。

“这就是问题所在,”我接过话头,“OKR能帮我们识别出这些真正的‘硬骨头’。我们可以成立‘专项攻坚小组’,集中优势资源,设定阶段性的KR,比如‘本月内完成对某某案关键证鬼的寻访’,一步步推进。而不是让它们无限期地拖下去。”

最终,崔珏被说动了,同意在判官司小范围试点。效果是惊人的。有了清晰的O和可量化的KR,判官们的工作有了焦点,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那些简单案件通过标准化流程快速处理,复杂的案件则得到专项关注。不到一个月,积压案卷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而且由于引入了复核机制,判决的公正性反而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