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回响**
1 云雾缭绕的起点
强强的名字,是父亲张强起的。张强希望儿子能像山一样强壮,像树一样坚韧,将来能走出这座困住了祖祖辈辈的大山。强强出生在青峰村,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标记的地方,群山环抱,云雾常年缭绕,美得像一幅水墨画,也闭塞得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强强的父母,张强和林慧,是村里唯一的学校——青峰小学的老师。他们不是本地人,是二十多年前从繁华都市自愿来到这里支教的大学生。他们本以为只是短暂的奉献,却没想到,这一待,便是一生。他们把青春、理想,乃至整个家庭,都扎根在了这片贫瘠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青峰小学只有一栋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分成两个教室,一个“大教室”容纳一到四年级,另一个“小教室”是五六年级。张强教数学和体育,林慧教语文和音乐。他们既是老师,也是校长、炊事员、校医,甚至是孩子们的“临时父母”。
强强的童年,就是在这个特殊的“家”里度过的。他没有城里孩子那些琳琅满目的玩具,陪伴他的是山间的野花野果、清澈的溪流、叽叽喳喳的鸟雀,还有学校里那些和他一样,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小伙伴。他的玩具,是父亲用废弃轮胎做的秋千,是母亲用碎布缝制的布偶,是自己用泥巴捏的小动物。
他最早的记忆,是趴在教室后门的窗台上,听母亲林慧用温柔的声音朗读课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母亲的声音像山涧清泉,流进他幼小的心田。他听不懂诗里的乡愁,但他记住了母亲眼中那一闪而过的、他当时还无法理解的复杂光芒,那光芒里有思念,有坚持,还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
父亲张强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嗓门洪亮,笑声爽朗,像座铁塔一样可靠。他教孩子们算数,也教他们认识山里的植物,辨别方向,甚至在暴雨冲毁山路时,带着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去抢修。张强常对孩子们说:“咱们山里孩子,身子骨要硬,脑子更要活!大山困不住有志向的翅膀!”这句话,强强像刻在心里一样,牢牢记住了。
强强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父母的工资微薄,大部分还要补贴给那些家里特别困难的学生。他们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顿顿离不开土豆和玉米糊糊。偶尔,父亲会去山里打些野味,或者母亲把自己种的蔬菜拿到镇上去卖,换回来一点肉,给强强和学校里的孩子们改善伙食。
强强也很懂事。他会帮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放学后去砍柴、挑水、喂猪。在学校,他是父母的“小助手”,帮着收发作业,维持纪律,给低年级的小同学讲题。他知道,父母为了他们这些山里娃,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常常看到夜深人静时,父母房间的灯还亮着,母亲在批改作业,父亲在备课,或者两人在低声商量着如何才能让学校的条件好一点,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不辍学。
有一次,村里一个叫石头的同学,因为家里要他辍学去外地打工挣钱,死活不肯来上学了。张强和林慧冒着大雨,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石头家去劝说。石头的父亲是个固执的山里汉子,抽着旱烟,闷声说:“读书有啥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挣钱,给家里盖房子娶媳妇!”张强和林慧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摆事实,从下午一直劝到深夜,嗓子都说哑了。最后,林慧把自己当月的工资偷偷塞给了石头的母亲,才勉强让石头回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