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牌,就是这套盔甲的启动钥匙、能量核心,也是贴在盔甲胸前的品牌标签。它宣告着我的归属,也界定着我的边界。
2 盔甲的重量
平心而论,这套“盔甲”确实有其效用。它是我在职场丛林中的护身符,尤其是我情绪的“稳压器”和“隔离层”。
记忆被拉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下午。我和团队为此呕心沥血了整整三个月,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推敲、打磨,自认为拿出的方案即便不是惊世骇俗,也绝对是逻辑严谨、创意十足、近乎完美的作品。汇报时,我们满怀期待,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然而,老板只用了不到三分钟。他快速翻阅着PPT,眉头紧锁,随后用一连串冰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词汇,像一阵密集的冰雹,将我们数月的心血轻易击得粉碎。“逻辑混乱”、“成本离谱”、“完全不切实际”、“市场价值存疑”……每一个词都像一记精准的重拳,狠狠砸在胸口。委屈、不被理解的酸楚,还有被全盘否定的愤怒,如同灼热的岩浆,瞬间从心底喷涌,直冲头顶。我能感觉到血液“嗡”地一声全部涌向脸颊,耳朵里嗡嗡作响,几乎能听到自己后槽牙咬得咯咯作响的声音,拍案而起的冲动在指尖剧烈地颤抖。
但就在情绪即将决堤的临界点,我习惯性地低下了头。
目光所及,是胸前那块随着急促呼吸而微微晃荡的蓝色工牌。照片上那个面无表情的“06637”,正用那种标准化的、空洞的眼神冷冷地注视着我,仿佛在发出严厉的警示:“嘿,专业点!收起‘林辉’那些不值钱的委屈和愤怒!现在,此刻,这个场景,需要的是‘员工06637’的冷静、服从和解决方案。”
我深深地、近乎贪婪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压入肺腑,然后动用全部的自控力,将那团即将爆发的灼热情绪,硬生生地、一点一点地压回心底最深处的暗箱。脸上僵硬的肌肉调动起来,努力挤出一个标准化、甚至刻意带上一丝谦卑与歉意的微笑,用尽可能平稳的声线回应:“您指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一针见血,老板。是我们考虑不周,我们马上复盘,立刻优化。”
你看,这小小的工牌,就像一个高效精准的情感开关。它拥有一种魔力,能一键关闭“林辉”这个真实个体的喜怒哀乐、敏感与自尊,同时瞬间启动那个名为“职业”或“员工”的标准化运行模式。它是一面盾牌,替我挡住了外部的质疑和压力,也挡住了内心真实情感的“不当”流露。
久而久之,我甚至开始依赖这种切换,并对此习以为常。有时下班回到家,身心俱疲,忘了摘下工牌,女友看到便会半开玩笑地调侃:“哟,林总,到家了还带着‘勋章’呢?气场这么足,是要给我开个部门例会吗?”我这才猛然惊觉,失笑着伸手将它取下。而就在那“咔哒”一声解扣,工牌离开胸口的瞬间,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一直紧绷的肩膀倏地松弛下来,呼吸变得深长而绵软,那个真实的、会犯懒、会撒娇、有点漫不经心的“林辉”,才仿佛真正归位,感受到了“家”这个港湾特有的温暖和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