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次,我放弃了走捷径。我开始利用这无限重复的时间学习。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数据建模、三种编程语言、项目管理体系……我把每一次被否掉后的“空闲时间”,都变成了我的私人大学。我甚至能背出这个会议室角落里那盆绿萝有多少片叶子,每一片叶子的形状差异。
第三百次,我已经能一边在脑子里完善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用户行为预测模型,一边精准预判李伟下一句要说什么,他什么时候会喝水,什么时候会下意识地摸一下他那个开始后退的发际线。愤怒、委屈、证明的欲望,所有这些情绪都被磨平了,像河床底的鹅卵石,光滑,冰冷。
而现在……
李伟结束了他的“但是”和“重做”的宣判,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熟悉的、混合着同情(微乎其微)、庆幸(幸好不是我)和无聊(又要加班了)的气氛。几个同事下意识地开始合上笔记本,准备接受这个例行公事的结果。
我没有动。
我放在桌下的手,指腹轻轻摩挲着笔记本电脑冰凉的金属外壳。然后,我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李伟,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盖过了那些细碎的收拾声:
“李经理,您说完了?”
所有人都愣了一下,动作僵住。李伟显然也没料到我会是这个反应,他习惯了我近期的沉默或是徒劳的争辩,这种平静的打断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他皱了皱眉,脸上掠过一丝不悦:“小林,你这是什么态度?方案有问题就要虚心接受……”
“既然您说完了,”我打断他,语气没有一丝波澜,手指在触摸板上轻轻移动,将电脑屏幕通过会议室的线缆连接到投影仪上,“那不妨听听我的新方案。”
幕布上,我的策划案封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界面简洁却透着专业气息的数据分析平台界面。标题是:《基于动态用户画像与供应链成本优化的“浮生2.0”整合营销方案》。
“关于您刚才提到的深度、亮点、用户痛点和市场契合度,”我语速平稳,开始阐述。我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接切入数据模型、算法逻辑、渠道ROI预测、用户分层运营策略。我引用的市场数据是最新的,分析维度刁钻而精准,甚至包含了竞争对手刚刚启动但还未公开的推广动向。我提出的预算方案,精确到了元角分,并且附带了详细的成本构成和风险对冲模型。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我清晰的声音和手指偶尔敲击键盘、切换幻灯片的声音。我看到几个资深同事的眼神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变为惊讶,再到专注,甚至有人拿出手机偷偷拍下屏幕上的数据图表。
李伟的脸色开始变了。从错愕,到阴沉,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他试图插话,提出几个他惯常用来刁难人的问题,但每次都被我用更详实的数据和更严谨的逻辑轻松化解。他张了张嘴,想用“预算理想化”的老借口,可面对我那份无懈可击的、甚至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包括指出当前供应商存在的猫腻)来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预算表,他的话堵在了喉咙里。
他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大概感觉到了,这次,有什么东西彻底脱离了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