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局里,石兆平站在白板前,写下已知信息:
- 凶手:30-40岁男性,身高约1米75,体型偏瘦
- 职业特征:可能从事水电安装、维修或建筑装潢
- 作案工具:4磅八角铁榔头,尼龙工具包
- 心理画像:冷静,有计划,可能有前科
“老石,你觉得这是随机作案吗?”年轻的侦查员张耀平问道。
石兆平摇头:“太熟练了,不像第一次。”
窗外,寒风呼啸,整个崇明岛仿佛被这起血案惊醒,无眠到天明。
3 童谣暗影
专案组连夜成立,80多名民警开始在城桥镇26个居村委展开排摸。石兆平带队负责湄洲路周边,这里是外来人口聚集地,建筑工地林立。
调查进行到第三天,一条关键线索浮出水面。一名三轮车夫向侦查员陆平反映,11日凌晨,有一个自称水电工的外地人急着要买类似现场发现的工具包,行色匆匆。
“那人说什么了吗?”石兆平追问。
车夫回忆道:“他一直在哼什么曲子...像是童谣,但调子怪怪的。”
与此同时,张耀平在东门村发现了一个可疑对象:田明,35岁,江苏溧阳县人,在湄洲路施工工地做水电工,符合排查条件。
石兆平立即带人前往田明暂住的出租屋。房间简陋得令人窒息,除了一张床和桌子,几乎空无一物。但墙上贴满了各种水电线路图,图旁用红笔画满了奇怪的符号,像是某种计数方式。
在床底的一个木箱里,他们发现了更令人不安的东西:几十张残缺不全的童年照片,每张背面都写着日期和地点。最新的一张背面,赫然写着“2000.12.10—崇明”。
“立即传唤田明!”石兆平下令。
审讯室内,田明面无表情地坐着。他身材瘦削,手指关节粗大,是长年干体力活的痕迹。面对询问,他对答如流,声称案发时自己在工地加班。
“有人证明吗?”石兆平问。
“工友都下班了,就我一个人在赶工。”田明声音平静,眼神却飘忽不定。
石兆平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当提到“家庭”“父母”这些词时,田明的手指会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节奏固定,像在敲击什么东西。
审讯持续了四小时,田明始终不露破绽。就在石兆平准备暂时放人时,溧阳县公安局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一切。
“我们这边有个悬案,去年3月6日的抢劫杀人案,手法类似。死者也是被榔头一击毙命,凶手至今没抓到。田明当时在老家,有重大嫌疑。”
石兆平回到审讯室,将现场发现的“安全生产”工具包放在桌上:“这个,认识吗?”
田明的瞳孔微微收缩,手指又开始敲击。
4 残缺的童年
在两地警方的联合审讯下,田明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但他交代的内容,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我是在修正残缺...”田明喃喃道,“他们都不完整,需要修补...”
石兆平让人拿来一杯水,耐心等待田明继续。窗外夜色深沉,审讯室的灯光照在田明脸上,映出一种异样的狂热。
“1995年,我才10岁...”田明开始讲述,声音飘忽如从另一个世界传来。
那年夏天,溧阳县上沛镇,田明一家四口住在镇郊的平房里。父母经营着一家小杂货店,姐姐田雨大他三岁,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