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周文渊团队大力推广的“数字行为预测模型”在几个试点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开始陆续暴露出严重问题。媒体最初报道的“革命性成果”下面,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有两所合作中学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两名被系统标注为“心理风险较低”的学生,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和适应障碍,其中一人甚至险些自杀成功,幸被及时发现。
家长和学校方面对预警系统的有效性提出强烈质疑。周文渊团队的反应却是矢口否认模型存在问题,将责任归咎于“个别案例的特殊性”、“学校干预措施不当”以及“家庭环境突变”等外部因素,并利用其影响力,试图压制这些“负面消息”。
一天深夜,陈默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对方声音急促而紧张,自称是某试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师王老师,曾是陈默多年前在一次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上的学员。
“陈老师,对不起这么晚打扰您……但我实在没办法了!”王老师的声音带着哭腔和绝望,“周教授他们的那个系统,根本就是有问题的!它把人当成了一堆冰冷的数据点,完全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主体性!那个差点出事的孩子,系统根据他最近一个月减少了发朋友圈频率、听歌风格偏‘安静’,就判断他为‘低风险’。但我们跟他深入交谈才发现,他经历了严重的校园霸凌和家庭忽视,内心痛苦至极!”
王老师继续透露,她曾试图向周文渊团队反馈这些问题,但得到的只是敷衍和警告,要求她“不要质疑权威”、“相信科学数据”。
“陈老师,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不是预测!是共情,不是冷冰冰的算法标签!”王老师最后几乎是在呐喊。
挂断电话后,陈默在昏黄的台灯下静坐了许久。然后,他打开个人电脑,从一个加密的硬盘里,调取了他多年来默默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和笔记。里面不仅包含了对主流心理学中日益盛行的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倾向的深刻批判,更有对周文渊团队所依赖的行为主义、计算主义理论范式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大量基于他自身临床实践的、融合了存在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等哲学智慧的替代性治疗框架。
他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知道,沉默的河流,即将迎来奔涌入海的时刻。时机,快要成熟了。
第三章:聚光灯下的审判
转机出现在一场意外的学术盛事——亚洲心理学峰会。原定的一位国际主旨发言人因急病无法出席,组委会临时邀请在国内风头正劲的周文渊顶替。这无疑是周文渊踏上国际学术舞台中央的绝佳机会,他决定借此重磅推出团队最新的、也是最具争议的“情绪人工智能预测系统”。该系统号称能通过高精度摄像头捕捉的微表情分析,实时判断人的情绪状态,甚至检测出“潜在的抑郁、焦虑风险”和“谎言”。
消息公布,学界哗然。支持者誉其为颠覆性创新,批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