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天色由浓转淡,他沉浸在网络的海洋里,搜索着一切可能与自身遭遇相关的信息。大部分结果都是无关的噪音,但在一个匿名论坛的深处,他翻到了一条被遗忘的旧帖。发帖人用模糊的言辞描述了自己收到不明资金后接到神秘任务的经历。帖子下的几条回复十分刺眼:
“又来一个编故事的,账户号码敢发出来看看吗?”
“是不是接下来就要卖课了?教你如何吸引天降横财?”
“建议楼主去看看脑子,转账记录P图痕迹太明显了。”
帖子的最后更新停止在:“我放弃了,钱没动,随它去吧。” 再无下文。这条帖子像一条毒蛇绕脖般让陈默心底发凉。这不是孤例,而“放弃”似乎是一种被允许的结局,但这更印证了“剥夺”惩罚的真实与残酷。
陈默反复读着帖子正文里一句不起眼的话:“……又是1号,钱准时到了,但我真的受不了了……”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又是1号?!”——这意味着打款可能是有规律的!他自己收到钱的日期,也正是当月1号。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每月固定日期注入资金,同时下达指令。
这个发现让陈默心跳加速。如果真有规律,那么像他这样的“参与者”可能不止一个,甚至可能有一个隐藏的社群。但这个念头也带来了更深的寒意:组织者能如此系统性地运作,其规模和目的都远超想象。“但...这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选择目标的条件是什么?他又是怎么得到我的信息的?信息?深...上个月投递面试的深蓝?!”
3、
时间在高度集中的思考中飞速流逝,等他感到眼睛酸涩、脖颈僵硬时,窗外已是夕阳西下。疲惫和一种更深的孤立感将他包裹。对手在暗处,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他需要一个完全匿名的、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但又绝不能暴露自己。
一个危险而必要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形。行动必须足够隐蔽。陈默选择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行动,城市最喧闹的网络活动也已平息。他翻出那张不记名的预付费电话卡,装入一台彻底清理过的旧手机。连接上某个公共区域的开放Wi-Fi后,他像潜入深水般登录了那个匿名的海外论坛。
陈默使用一个全新的虚构身份,在“数字安全”板块发布了一条精心伪装的求助帖。标题含糊其辞:“《咨询:复杂跨境转账溯源的技术可行性》”。内容则伪装成一位陷入遗产纠纷的求助者,将“深蓝咨询”描述为可能知悉内情但无法联系上的第三方,谨慎地避开了所有真实的威胁信息。
发送过后便是焦灼的等待,回复大多毫无价值。就在他几乎放弃时,一个没有任何历史发帖记录的新账号留下了一条简短的评论,仅有一个加密邮箱地址和前三个字符,要求将具体情况发送至该邮箱评估。
这种极简而隐秘的作风,反而让陈默觉得可信。他立即利用加密邮件服务,起草了求助信。
加密邮箱的回信在沉寂了大半天后终于抵达。没有寒暄,内容直接得近乎冷酷:
“目标‘深蓝咨询’表层为高仿真空壳。深层检索发现未清除的旧记录,关联至一家已注销的生物科技公司——‘诺禾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