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芸立刻用平板拍下古镜与书页的对比图:“有了这个,看张启明还怎么编!”她快速滑动屏幕,“我刚发现他粉丝涨得特别快,已经有人开始在评论区问哪里能买到避灾符了。”
“不止这个。”苏清沅的手机突然震动,是社区医院的来电。她接起电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镜边的红绳。
“是苏清沅女士吗?”护士的声音带着公式化的客气,“您外婆张桂芬女士的复查预约,我们刚接到她的电话,说要取消。”
苏清沅的心沉了下去:“取消?为什么?”
“她说……听人说血月期间不宜就医,想等下个月再说。”护士顿了顿,“我们劝过了,但老人家态度很坚决,说您也同意了。”
“我没有!”苏清沅的声音陡然拔高,引得赵景明和林佩芸都看过来,“麻烦您再帮我约一次,下周三,就下周三,我亲自带她来。”
挂了电话,她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外婆还是信了。”她低声说,古镜的冰凉透过掌心传上来,“张启明的视频肯定又更新了,说不定把古镜也扯进去了。”
林佩芸立刻刷新社交平台,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发了新视频,标题是‘古镜星图暗藏玄机,专家证实血月灾厄’。”她点开视频,张启明的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神秘,“据不愿透露姓名的古籍专家说,某研究员私藏的月相古镜上,星图与灾异记载完全吻合,只是为了维护‘科学权威’,才故意隐瞒……”
“一派胡言!”赵景明气得拍了下桌子,线装书的纸页都在颤,“他这是把我昨天在学术群里讨论星图的话断章取义了!我明明说的是古镜星图与科学观测一致!”
苏清沅深吸一口气,突然抓住林佩芸的手:“佩芸,你帮我个忙。”她把古镜放进锦盒,“你熟悉民俗故事,能不能想办法编几个……不,是找几个关于血月的正面传说?我想带回去给外婆讲。”
林佩芸眼睛一亮:“有了!我工作室里有本民国的《镜湖民俗志》,里面记载过民国二十三年的血月,当时渔民都说那是‘胭脂月’,出现后鱼虾丰收呢!”她立刻起身,“我现在就回去拿,顺便把古镜和古籍的对比图做成科普文。”
“我也加把劲。”赵景明拿起善本,“我联系出版社,把《清代天文录》的相关章节做成电子版,再写篇解读文章,让张启明的谎言无处可藏。”
苏清沅看着两人忙碌的身影,心里的焦灼稍稍平复。她摩挲着锦盒里的古镜,镜背的星图在光线下仿佛活了过来,像是在指引着什么。
“赵老师,”她突然开口,“您说,古人留下这面镜子,是不是就是为了让后人看清真相?”
赵景明从书页里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古人观星,既是敬畏自然,也是探索规律。他们留下的不是恐慌,是智慧。”他指了指窗外,“就像这银杏叶,黄了又绿,循环往复,哪有什么吉凶,不过是自然的规律罢了。”
苏清沅望向窗外,图书馆门前的银杏树正落下一片金黄的叶子。她握紧锦盒,心里暗暗决定:下周三,无论如何都要带外婆去医院。她不仅要让外婆看清血月的真相,更要让她知道,真正能避灾的,从来不是黄符,而是对科学的信任,和身边人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