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他见我不接,把书轻轻放在旁边的台阶上,朝我笑了笑,那笑容干净又明亮:“加油。”

说完,他转身便离开了,步伐轻快,很快就消失在街角。

我站在原地,过了好久,才缓缓蹲下身,拿起那几本书。书的重量沉甸甸的,还残留着他指尖的温度。我翻开封面,里面一个字也没有,果然是新的。

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大颗大颗地砸在崭新的书页上,晕开一小团湿痕。

这是我十五岁的人生里,收到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遗产”。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一份无声的鼓励,一个陌生人给予的、微不足道却重若千钧的善意。

我紧紧抱着那几本书,像抱着一团火种,一颗在漫长寒夜里指引方向的星星。

无论多难,我都要走下去。

苏晚,你绝不能倒下!

第三章 藏在公式里的星星

我把那几本崭新的辅导书,当成了救命的稻草,更当成了不能辜负的期望。

服装厂的工作依然辛苦,老板娘的脸依旧刻薄,但我的心里,却仿佛点亮了一盏小灯。每天深夜,在布料碎屑和灰尘弥漫的角落里,那根短短的蜡烛头下,是我和公式、单词、理论要点搏斗的战场。手指上的针眼结了痂又磨破,眼睛熬得通红,但看到书上那些陌生的符号一点点变得熟悉,那种攻克难关的喜悦,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我知道,我在爬一座陡峭入云的山,每一步都艰难,但每向上一步,离天空就更近一点。

那个送书的少年,我再也没有见过。但他留下的那点星光,却真实地照亮了我一段特别黑暗的路。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在心里默默给他取了个代号——“书店少年”。

时间在缝纫机的嗡鸣和书页的翻动中飞快流逝。一年后,我攒下了一点微薄的钱,辞掉了服装厂的工作。不是因为条件改善了,而是我发现那种高强度、几乎剥夺所有学习时间的工作,会耗尽我全部精力,让我无法应对越来越难的自考科目。

我需要一份时间上更灵活,哪怕钱少一点的工作。

我搬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仓库角落,在城郊结合部租了一个只有几平米的楼梯间,租金便宜得惊人,但也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然后,我同时打起了三份工:早上四点去早餐店帮忙和面、炸油条;上午和下午,根据课程安排,去不同的地方做钟点工,保洁、发传单、在菜市场帮人看摊;晚上,则雷打不动地去夜宵摊洗盘子,直到深夜。

生活像一根绷紧的弦,我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累吗?当然累。常常在洗盘子的间隙,靠着墙壁就能睡着。但我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股一定要冲出这片泥沼的狠劲。

自学考试的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艰难。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学交流,所有的疑难都靠自己反复啃书、查资料。第一次报考两门,我挂了一门。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挫败感像冰水一样浇头而下。但我没有时间沮丧,擦干眼泪,总结教训,继续投入下一轮的备考。

就是在这样奔波、忙碌、与命运死磕的日子里,我迎来了第二次考试。这一次,我报了三门。走进考场的时候,我的手因为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微微有些发抖。但当我拿起笔,看到试卷上那些我反复演练过的题目时,心忽然就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