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在一个偏僻的巷子尾,找到一家家庭式的小服装加工厂。老板娘是个刻薄的中年女人,看我的眼神像打量一件商品。最终,她同意我留下,包吃包住,一个月三百块,工作时间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没有休息日。住的地方,就是仓库角落里用布帘隔出来的一个空间,堆满了布料碎屑,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和霉味。
条件艰苦,但我没有选择。至少,这里能让我暂时栖身,能让我攒下一点钱去买自学考试的材料。
工厂的生活是暗无天日的。每天面对着轰鸣的缝纫机,重复着单调的工序,手指经常被针扎破,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吃的永远是清水煮白菜和硬得像石头的馒头。老板娘动辄打骂,克扣工钱是常事。
但我忍了下来。每天下工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我就在我那个布满灰尘的“房间”里,点起一根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蜡烛头,借着微弱的光亮,看我千方百计淘换来的旧课本。那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只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才能暂时忘记身体的疲惫和现实的残酷,感觉到自己还是一个活着的人,一个有着未来和希望的人。
我知道,我在进行一场豪赌。用我最青春的岁月,赌一个渺茫的将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像上了发条的钟表,单调而沉重。偶尔,我会想起那个在废车棚有过一面之缘的少年,他的身影在我忙碌疲惫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影子。
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去邮局寄一封信(给我偷偷联系上的自考办老师写信咨询),路过县里唯一的新华书店。我忍不住站在橱窗外,贪婪地看着里面摆放整齐、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那是我无法企及的奢侈品。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道有些熟悉的身影。
还是那个清瘦的少年,他正从书店里走出来,手里捧着几本厚厚的书。阳光落在他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他似乎也看见了我,脚步微微一顿。
这一次,我没有立刻躲开。也许是那天的阳光太好,也许是我太久没有感受到一丝来自外界的、不带恶意的关注。
他犹豫了一下,竟朝我走了过来。
我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浑身绷紧。
他在离我两步远的地方停下,声音清朗温和:“你好,又见面了。”
我没说话,只是警惕地看着他。
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指了指我手里捏着的、准备寄出的信,信封上写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字样:“你在准备自考?”
我抿着嘴,点了点头。
他眼里闪过一丝钦佩,随即把手里的几本书递了过来:“这些……是我以前用过的辅导书,上面有些笔记,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如果你不嫌弃的话……”
我愣住了,看着他递过来的书。那是几本崭新的自考辅导教材,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却买不起的。书页干净,根本不像用过的样子。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来,有惊讶,有怀疑,还有一丝不敢置信的……暖意。
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这突如其来的、不着痕迹的善意,像一颗投入冰湖的石子,在我死水般的心潭里,漾开了细微的波纹。